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百科论坛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浅析小儿抽动症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近期上班时,接诊了一位焦急的宝妈带着一个7岁男孩。随即,宝妈打开手机播放了两段视频。第一段视频中,孩子在看动画片时不停地眨眼睛,嘴巴向左侧抽动数次。宝妈讲:“感觉他那样做鬼脸一样的眨眼和我们平时不一样。带他看了眼科,眼药水儿滴了一瓶儿,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宝妈接着打开第二段视频,视频中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时不时发出吭吭吭的清嗓子声音。宝妈讲:“起初有吭吭声,没在意,有时多,有时少,有时声响大,有时声响小。最近有点儿小感冒,吭吭声比之前多了,按以前治疗咳嗽的方法,给他吃了消炎药、咳嗽药不管用。医生,我家孩子到底是怎么了?该怎么办?平时还要注意什么?”
  医生对孩子进行问诊:这样的眨眼、歪嘴、清嗓有多长时间?家长感觉症状加重时有无诱发因素?家中有无其他人员有类似情况?孩子有无特殊疾病,服用某些药物?家族中有无癫痫抽动?家庭环境咋样?平时学习情况如何?等等。
  接着,医生给孩子做详细的体检,眼口鼻部,心肺听诊,触诊重点神经系统查体。查体时结合视频的动作,医生安排做相应的检查检验,以排除神经系统其他疾病。
  “医生,如果这些检查检验都没有问题呢?”“那么孩子可以诊断为小儿抽动症。”中医称的小儿抽动症,相当于西医的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临床以不自主的突发、重复、快速、非节律性的刻板的一个或多个的部位肌肉运动或发生抽动为主要表现。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挤眉、皱鼻、嘬嘴、点头、耸肩、扭脖子、伸臂、甩臂、挺胸、弯腰、鼓肚等。发声抽动表现为有喉鸣音、吼叫声,可逐渐成刻板的咒骂,甚至污言秽语等,也有孩子产生模仿语音、动作及表情等。
  《黄帝内经》云:风盛则动,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肝为风之脏。大多数中医医家从肝风立论。病机是肝风内动,若情志不遂,肝湿肝疏泄失职,导致经脉失养,气瘀,日久则化火生风,风阳鼓动,则见挤眉、眨眼等。常见病理因素风和痰。风为六淫之首,常兼他邪,如寒、热、燥、湿邪,经口鼻侵入肺卫,外风可引动内风,脾失健运,化生痰湿,肝木乘脾,化火生风,土虚木亢。风痰合而为邪,上犯清窍,流窜经络而发抽动。
  小儿抽动症中医治疗以熄风止痉为原则,调整阴阳,增强体质,减少复发。以动作抽动为主者,多因肝血不足,血不养筋,肝风内动,筋脉痉挛。治宜养血和血,息风止痉,可选用四物汤加减。用药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等;以发声抽动者为主者,多因肺气不宣,湿热郁结,闭阻咽喉,声门开合不利。治以宣肺化湿,清利咽喉,可选用银翘马勃散加减。
  西医治疗:一线用药,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从最低起始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一周到两周增加一次剂量,至治疗剂量。在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以治疗量治疗至少一个月到三个月。在强化治疗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仍需减量维持6到12个月,经过维持阶段后,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停药。用药总疗程约为一年到两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在中药或西药药物治疗外,还可以根据病情进行神经调控治疗、心理治疗、教育干预。对于小儿抽动症的孩子,应当像普通孩子一样去正常管理,耐心地说服教育,不要打骂体罚,及时表扬孩子的优点,对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具体,明确目的,鼓励孩子改正缺点,不断取得进步。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同时,家庭氛围的和谐、学校教育的积极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都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如学龄儿童,6岁到13岁,保证睡眠时间约为9到11小时。青少年睡眠时间约为8到10小时。避免过度劳累、紧张、兴奋、激动,且睡前不宜看惊险影片,尽量不看电视,不玩手机、游戏。儿童看电子产品会影响视力,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玩游戏,常常容易沉迷于其中,时间长了对视力有特别大的影响。一般建议用电子产品,单次不要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同时会影响孩子脊柱的发育,因为沉迷于电子产品会使活动减少,常常固定于一个体位,比如长时间低头,对颈椎影响非常大。还非常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如果沉迷于电子产品,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的沟通也会出现问题。
  饮食需均衡,肉、蛋、奶、蔬菜、水果及坚果都吃,不宜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及色素多的食物。添加剂、防腐剂有损于大脑功能,肥甘厚味,易酿湿生痰,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均对身体不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运动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量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跳绳、球类运动等,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体能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同时,注意运动安全,避免运动伤害。
                     (六安市中医院 刘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