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脑梗死的早期识别与预防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脑梗死目前是中国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每年约有160万新发脑梗死病例,脑梗死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脑梗死就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一些敏感的神经细胞如果血流中断5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损伤,通常神经细胞在完全死亡前会经历一个时期,称为“突触传递衰竭”,若此时能及时恢复血流供应,脑细胞损害是可逆的。
  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如果在发病6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或者机械取栓治疗,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少患者残障和改善预后,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救治体系已日趋完善,再灌注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民众对于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很多患者或家属都是因为对于该疾病认识不足,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而且目前脑梗死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应该重视脑梗死的预防。
  一、脑梗死的早期识别
  目前脑血管防治指南建议推广使用“中风120”口诀,“1”代表“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或麻木”,“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自己或他人出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则有可能是卒中,不要等待,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上述出现的症状都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但我们在临床上见到很多脑梗死患者其症状多样,并不总是表现出上述典型症状,有的会表现出突发的头晕,站立不稳,行走时如醉酒状,有踩棉花感;有的会出现一侧视力丧失、视野缺损或视物重影;有的会表现出眼睑下垂;有的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有的会出现淡漠、谵妄、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尽管症状很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起病很急,可以以秒来计算,而且通常是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睡眠时起病。
  但有时候这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不是持续存在的,有的表现为发作性的,短的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十秒后迅速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TIA很容易进展成脑梗死,需要积极干预,很多人看到自己或亲友出现症状后迅速恢复,便没有引起重视,以致出现脑梗死,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突然出现了上述描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首先应该想到是不是脑梗塞,你要做的就是迅速拨打120,赶往医院及时救治。
  二、脑梗死的预防
  脑梗死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项研究表明,对脑梗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复发率。脑梗死的预防可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脑梗死的一级预防:是指对有脑梗死倾向、尚无脑梗死病史的个体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干预各种可控的危险因素,达到脑梗死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就是古语说的“治未病之病”,这是最重要的预防。
  ①生活方式的干预。它是其他很多危险因素干预的基础,首先就是要合理膳食,膳食种类应多样化,增加五谷杂粮、新鲜蔬菜、鱼虾、鸡蛋、牛奶等的摄入,减少米、面、糖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推荐每人每日钠盐摄入量≤6g,增加富钾食物的摄入;其次要适量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要做到不吸烟,限制酒精的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g/天,女性减半;最后要保持健康的心理。
  ②高血压的控制。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在130/80mmHg以下,随着年龄增长,基础血压会逐渐升高,因此对于8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在140/90mmHg以下。对于血压值在140-159/90-99mmHg且心血管风险为低危的患者,可以首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降低血压,但如果改善生活方式超过3个月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血压值≥160/100mmHg的高血压患者,建议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如果一种降压药物降压效果不理想,可以联用多种降压药治疗。
  ③糖尿病的治疗。对于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其治疗需要做到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及有效的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但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④血脂异常的干预。对于心脑血管高危的人群推荐定期血脂检测,首先要控制的血脂指标就是低密度脂蛋白(LDL-C),对于极高危人群建议小于1.8mmol/L,高危小于2.6mmol/L,低危人群建议小于3.4mmol/L。对于血脂异常的治疗,首先就是改善生活方式,如果生活方式干预血脂未能达标,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等。
  ⑤心房颤动的筛查与治疗。有的房颤为永久性房颤,有的为阵发性房颤,均可导致脑栓塞的发生,对于怀疑阵发性房颤患者可通过多种手段如长时动态心电图进行筛查,对于确诊存在心房颤动患者,建议及时至医院就诊,对于评估为脑卒中中高危的患者建议及时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以及新型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阿加曲班等。
  2.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指对于再发脑梗死或TIA的预防,就是古语说的“治已病之病”。
  ①调控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对于已经发生脑梗死或TIA的患者更应积极干预各种可控的危险因素,这是二级预防的基石。
  ②非心源性脑梗死:建议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见的有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但应注意的是中国人有很多存在氯吡格雷基因抵抗,因此对于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患者,推荐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用药。
  ③心源性脑梗死:房颤是最常导致脑梗死的心脏疾病,对于合并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建议首选抗凝治疗而不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常用的是“华法林”,使用“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推荐控制在2-3之间,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推荐口服新型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阿加曲班,这类药不需要定期监测INR,出血风险较华法林偏低,患者依从度较高。
  ④手术干预:对于一些脑梗死或TIA患者,如果合并有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可以考虑颈动脉支架植入或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降低脑梗死再发风险。
  大家提高对脑梗死危险因素及脑梗死常见临床表现的认识,积极做好脑梗死的预防及早期识别,可以降低脑梗死对于健康的危害,保障生命安全。
(金寨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