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科学用药
皖西日报
作者:王媛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全球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作为一种全球性问题,约有50%的世界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在中国,感染率更是高达40%-60%。它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更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作为药剂师,带您了解Hp的科学用药策略,揭开根除治疗的神秘面纱。 幽门螺杆菌感染如何引发疾病?幽门螺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中和胃酸,使其能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并黏附于胃黏膜上。长期感染会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屏障,最终可能形成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诱发胃癌。风险人群包括经常吸烟、饮酒、高盐饮食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公众对Hp感染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1.过度担忧和恐慌:将Hp等同于胃癌。虽然Hp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胃癌。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长期感染Hp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发展成胃癌。因此,公众无需对此过度担忧或恐慌。由于过度担忧,一些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Hp的危害,但不必将其无限放大。 2.忽视Hp感染:认为无症状即无危害。然而,Hp感染可能会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长期不治疗还可能导致胃癌等严重后果。因此,即使没有症状,也应积极进行治疗。在医生方面,也存在对Hp感染认识不足或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这可能导致治疗不规范、不合理,甚至对经常复发且伴有反复出血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也没有开展Hp感染的检测和治疗。这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3.认为抗生素随便吃就能杀菌,认为Hp根治后容易复发,治疗意义不大等:幽门螺杆菌耐药性较高,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不能自行吃抗生素等药。虽然重新感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注意卫生习惯,家庭内分餐制,餐具定期煮沸消毒,避免口对口喂食婴幼儿,高危人群(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定期筛查等,从而切断传播链,能有效预防复发。 怎样才能发现Hp,检测方法有哪些?常用方法有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Hp细菌培养、碳-13或碳-14呼气检测、唾液或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Hp抗体测定等,其中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应用最广泛,碳-14具有微弱放射性,但对人体安全。碳-13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等人群。 根除治疗的“黄金组合”:四联疗法。目前国际及国内共识意见中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含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四联14天方案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高根除率方案,治疗方案并非“千人一药,万人一方”,具体方案和抗生素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地区差异进行个性化调整。质子泵抑制剂PPI代表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P-CAB代表药物有伏诺拉生、替戈拉生等,通过强力抑制胃酸从而提升抗生素疗效;铋剂代表药物有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其作用是保护胃黏膜,直接抑制Hp,减少耐药;抗生素代表药物阿莫西林、四环素(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其作用机制是干扰蛋白质/DNA合成)等药。 Hp根除治疗中的挑战与对策在哪里呢? 1.抗生素耐药:我国克拉霉素耐药率超50%,甲硝唑超90%。对策:初治避免重复使用耐药抗生素;有条件时行药敏试验;选用高耐药屏障药物(如阿莫西林、四环素)。 2.患者依从性差:患者服药依从性也是根治成功的关键因素,14天内需服用近200片药物,易漏服。建议:设置手机提醒;使用分装药盒;记录用药日记。 3.不良反应管理:常见副作用:恶心、腹泻、腹胀、金属味(甲硝唑)、皮疹(阿莫西林过敏)。轻度副作用(轻微腹泻、恶心):可继续服药,多饮水,进食清淡食物。严重副作用(如严重腹泻、皮疹、呼吸困难):立即停药并就医。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甲硝唑和克拉霉素,需医生评估后调整用药。常见不良反应有黑便(铋剂导致,正常现象)。 用药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服药时间:PPI是餐前30分钟(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是餐前1小时或睡前(避免与牛奶同服);抗生素则是餐后立即服用,减轻胃肠刺激。 还要注意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阿莫西林;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影响软骨发育,未成年人禁用;呋喃唑酮可能诱发G6PD缺乏者溶血。治疗结束4周后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避免假阴性。 总之,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一场需要医患协作的“精准战役”。规范用药、坚持疗程、定期复查,方能彻底清除这个胃部隐患。 (六安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王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