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健康·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常见头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说起头痛,每个人一生中都经历过头痛,头痛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症状,约占神经内科门诊患者的20%。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一、原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指病因尚不明确的头痛,是头痛最常见的类型,包括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型头痛、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等。
  1.偏头痛:偏头痛年患病率约10%,常在青春期起病,女性患病风险是男性的2.25倍,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偏头痛是第二大致残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卵圆孔未闭等因素有关。
  偏头痛最常见的类型是无先兆偏头痛,约占80%,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额颞部搏动性疼痛,疼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等,声光刺激或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状态、休息可缓解头痛,常与月经有明显的关系。有先兆偏头痛约占10%,通常是指在头痛发作前,会出现一些症状,如视物模糊、闪光、视物变形或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言语障碍甚至出现肢体偏瘫等,先兆症状通常持续5分钟-24小时,症状一般可逆。
  偏头痛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性用药。急性期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对于轻度偏头痛,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对于中重度头痛,可以使用一些特异性药物,如舒马曲普坦、双氢麦角胺等。对于频繁发作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可能导致残疾的患者需使用预防性用药,常见的预防性用药包括普萘洛尔、盐酸氟桂利嗪、丙戊酸钠、阿米替林等;用药需持续半年左右。注意减少摄入腌制食品、奶酪、巧克力、葡萄酒等,保证充足的睡眠。
  2.紧张型头痛:紧张型头痛约占头痛患者的40%,是原发性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患病率约40%,20岁左右发病,发病高峰40-49岁、男女患病比例约为4:5。病理机制分为三大类:遗传性因素、周围性疼痛机制和中枢性疼痛机制。
  头痛部位常不固定,可为双侧、单侧、枕部、颞部、全头部等,通常呈持续性轻中度钝痛,患者常感头周紧箍感、压迫感或沉重感,体检可发现疼痛部位肌肉触痛或压痛点,颈肩部肌肉有僵硬感,捏压时肌肉感觉舒适。
  对于发作频率较少的紧张型头痛患者,可给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但应避免过度使用导致出现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对于发作频率较高的紧张型头痛患者,建议采用预防性用药如阿米替林、巴氯芬等;同时一些非药物疗法如松弛疗法、物理治疗、针灸治疗等,也可改善部分患者的头痛症状。
  3.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年患病率0.5%-7.6%,男女患病比例约1:3,患病年龄高峰45-65岁,患者常由其他类型原发性头痛发展而来,并长期服用治疗急性头痛的药物,该类型头痛中,由偏头痛发展而来的占65%左右,紧张型头痛约占27%。该类型头痛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原来的头痛发作频率增加,平均≥15天/月,原有头痛特征逐渐不明显,如头痛部位、性质和强度等可发生变化,常伴有所使用的止痛药物的副作用,患者往往也合并有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淡漠、恐惧等。
  其治疗首先要撤去过度使用的药物,像曲普坦类、麦角类、非甾体抗炎药等可立即撤药,但有些药物如阿片类、苯二氮卓类,要缓慢撤药,否则会出现严重的撤药症状;在撤药的同时尽早给予预防性药物如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A型肉毒素等,减少头痛发作频率;积极治疗一些戒断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焦虑、睡眠障碍等;另外一些行为治疗如松弛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可帮助改善症状。
  二、继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是某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继发性头痛约占所有头痛的20%,其中一些继发性头痛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颈动脉夹层等,需及早救治,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1.脑血管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由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痛敏结构引起头痛,同时颅内容积增加使颅内压增高加剧头痛,表现为突发异常剧烈的全头痛,患者将其描述为“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头痛”,多伴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等,常伴有颈强直,这种疾病死亡率很高,需及时就医,治疗主要给予脱水降颅压、预防血管痉挛,必要时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或栓塞治疗。
  颈动脉夹层,突发的头、颈及面部疼痛,通常为单侧、重度、持续性刺痛,常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新发脑梗死。治疗需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必要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通常出现在妊娠、产褥期、恶病质或凝血机制异常的情况下,其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脑组织淤血肿胀,出现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头痛严重而持续。治疗需针对病因及规范抗凝治疗。
  2.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常见的为颅脑肿瘤,其头痛表现为缓慢进展,早期在体积扩大时压迫或牵拉脑血管、脑膜等颅内痛敏结果,后期随肿瘤体积逐渐扩大,颅内压升高导致头痛加重,头痛部位常固定,一般为深部钝痛,后期颅内压增高时可呈波动性,头高位时头痛症状减轻。颅脑肿瘤通常需要手术、放疗等综合治疗。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头痛,呈持续性中重度疼痛,伴颈部僵硬、发热等,头痛可能与颅内压升高、炎症刺激颅内痛敏结构、脑膜血管扩张等有关。通常需积极行病原学检查,给予抗感染治疗。
  三、精神性疾病:头痛是焦虑、抑郁等精神性疾病常见的躯体化症状,其头痛部位不固定,头痛形式多样,需要注意一些原发性头痛常伴随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这种情况如果只针对头痛治疗往往效果不佳,需给予抗焦虑、抑郁等治疗。
  希望大家遇到头痛时不要紧张,但同时也不要掉以轻心,以免贻误治疗时机出现严重并发症。
  (金寨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