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人大视窗·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产后恢复:让你的盆底重焕生机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生孩子是人生中一件伟大的事,但也是对女性身体的一次“大考验”。很多新手妈妈生完宝宝后,可能会感到身体变得有些“陌生”,比如咳嗽、打喷嚏时可能会漏尿,甚至有时候还会感觉到盆底有坠胀感。这些都是因为怀孕和分娩对盆底肌造成了影响。你可能会问,什么是盆底肌?为什么它这么重要?我们就来聊一聊“盆底肌”和产后恢复,让你了解到如何让自己的盆底重新焕发活力。
  简单来说,盆底肌就像一张“吊网”,它位于我们的盆骨底部,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重要器官,保证这些器官能够正常运作。怀孕时,由于子宫和宝宝的重量增加,这张“吊网”会被慢慢拉长、撑开。再加上分娩过程中宝宝通过产道,这种强力的拉伸会让盆底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健康的盆底肌是我们保持“日常从容”的关键,比如憋尿、控制排便、维持性生活的质量等等。如果盆底肌出现问题,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比如有些女性可能会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会有器官脱垂(比如子宫下移)。
  产后盆底肌为什么容易“受伤”?盆底肌的“劳累”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怀孕的重量压力。宝宝和羊水的重量直接给盆底肌施加了长达十个月的压力。第二,分娩的损伤。自然分娩时,宝宝通过产道会让盆底肌承受极大的拉伸,尤其是产程时间过长、宝宝体重偏大或者使用产钳、侧切等,都会加重对盆底肌的损伤。第三,荷尔蒙变化。怀孕和产后的荷尔蒙变化会让肌肉变得更松弛,盆底肌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有人会说,那剖宫产是不是就不会伤害到盆底肌?其实不然。虽然剖宫产避免了分娩对盆底肌的直接拉伸,但孕期的压力和荷尔蒙变化同样会让盆底肌变得松弛。因此,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产后恢复盆底肌都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判断自己的盆底肌需要修复?很多女性生完孩子后,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事实上,产后盆底肌是否需要修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常见症状来判断:漏尿: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者跑步时漏尿;盆底坠胀感:总感觉盆底有种沉甸甸的坠胀,像是有东西往下掉;性生活质量下降:觉得性生活时的感受变差;排便困难:直肠支撑力不足,可能会导致便秘甚至排便失控。
  如果你有以上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那就说明你的盆底肌已经在“报警”,需要尽快进行修复。当然,即使没有明显症状,科学的产后盆底肌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科学恢复盆底肌?
  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盆底肌训练又叫凯格尔运动,是公认最简单且有效的恢复方法。找到盆底肌,可以在小便时试着中途憋尿,感受控制尿流的肌肉,这就是盆底肌(不过别经常憋尿,只是为了帮助找到肌肉位置)。收缩训练,想象像憋尿或夹紧一个小球一样,收紧盆底肌,保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2-3组。这个动作简单、隐秘,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做,比如喂奶、刷手机甚至坐车的时候,只要坚持下来,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2.专业的产后修复训练:现在很多医院和产后康复机构都有针对盆底肌的专业训练设备,比如生物反馈仪或者电刺激训练。这些方法能够精准刺激盆底肌群,提高肌肉力量,适合盆底肌损伤比较严重的妈妈。如果你有明显症状,比如漏尿或者坠胀感,建议尽早咨询医生,通过专业手段进行干预。
  3.避免长期久站或久坐:产后妈妈往往需要长时间照顾宝宝,比如喂奶、哄睡等,这会让盆底肌持续受力,加重松弛。因此,一定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久站或久坐,减少对盆底肌的压迫。
  4.避免提重物:提重物时会让腹压骤然升高,进一步压迫盆底肌。因此,产后尽量不要搬重物,日常抱宝宝时也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腰腹用力过猛。
  产后恢复越早越好,但永远不嫌晚!盆底肌的恢复其实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产后恢复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但即使是生完孩子几年后,只要坚持锻炼,依然可以让盆底肌恢复得更好。所以,不管你是刚刚生产完的新手妈妈,还是已经有几年“妈妈身份”的宝妈,都可以从现在开始行动!
  总而言之,盆底肌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生完宝宝之后,它更需要我们多一份关注和呵护。别忽视那些“小问题”,也不要因为害羞而放弃修复的机会。产后恢复盆底肌,其实是让妈妈们重新找回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让生活更加轻松、自在。无论是通过简单的凯格尔运动,还是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只要坚持下去,你的盆底一定能重焕生机,陪伴你迎接更好的生活。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投资一点时间吧,每一位妈妈都值得拥有健康、自信的生活!
   (安徽省霍山县医院产科 张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