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题报道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全面提升粮食产能 加快建设江淮粮仓       

——乔孝禄委员代表市政协农业界的发言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全市上下聚焦“耕地、科技、模式”三要素,大力推行种粮“一张图”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复种指数。但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存在耕地质量相对不高、茬口衔接不够顺畅、精耕细作仍有差距,以及适宜山区耕种的小型农机具较少、粮食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保数量、优布局、提质量,夯实耕地基础。牢牢守住726.89万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做到有地可耕、藏粮于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地类不降”前提下,对基本农田空间布局适当调整优化。提高市县统筹、部门联动的整体性、协同性,通盘考虑、一体设计,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让“高标”实现“高产”。
  二、优品种、畅茬口、延链条,提升粮食效益。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与酿酒、食品加工等企业合作,开展专用粮食订单化生产,实现优粮优价。推深做实种粮“一张图”,主推生育期适宜、性状优良的稻麦和稻油品种,推广工厂化育秧、油菜毯状育苗,满足茬口衔接需要,提高复种指数。
  三、重研发、整资源、调奖补,推进机械强粮。加大与农机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开发和应用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具,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鼓励农户通过“带机入股”等方式加入农机合作社,整合盘活现有农机装备资源。建议探索与农机作业面积相挂钩的奖补政策,将奖补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从而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更好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绩效。
  四、育主体、定标准、拓功能,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土地适度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围绕耕地整地、播种插秧、施肥打药、田间管理等环节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深翻整地、机播机收、植保飞防等技术操作,提升精耕细作水平。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服务功能,以完备的服务体系保障粮食丰产丰收,为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贡献六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