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战略 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
——汪峰委员代表民盟六安市委的发言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我市以教育集团化办学为关键抓手和重要路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现有集团化办学主要有三类模式:第一类是“强校+弱校”——发挥优质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第二类是“总校+分校”——将一所学校分设多个校区,组建联盟式教育集团,实行一体化办学;第三类是“老校+新校”——将新建学校纳入合适的教育集团,以老带新促进新建学校实现高起点办学。通过集团化办学,有效化解“择校热”“大校额”“大班额”。但在快速推进中,面临布局规划不够科学、合作模式有待优化、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县区发展仍不平衡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市和县区党委政府大力支持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和学校共同体建设,适时成立教育集团党委并赋予相应权限。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二、优化布局规划。集团化办学以义务教育学校为主,促进集团内部深度融合,控制教育集团规模,避免教育集团“大而散”。探索集团化办学从城区向农村拓展延伸,力争涵盖全体城乡学校、教学点,加快实现“共同体硬件创办一体化、师资交流常态化、教学科研网络化”。 三、优化合作模式。鼓励集团特色多样发展,充分尊重集团内成员校办学特色,深度开发成员校个性化资源。深入开展与上海松江、合肥等地教育对口合作,赋能六安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落实“县管校聘”。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大校长、教师交流力度。依托共同体建立“定向补充、内部互动、挂职提升、县域交流”的师资优化配置机制。 五、健全评价机制。市和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教育集团办学方案,建立集团内部互帮互助和竞争激励机制。探索成员校退出机制,鼓励将发展较好的优质成员校剥离,视情支持组建新的集团,引导集团化办学从“大集团”向“小组团”转变,实现二次孵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