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九州纵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小儿发热的护理及用药指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发热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往往让家长感到焦虑和无助。正确认识发热、学会正确的护理和用药知识,对于缓解儿童发热、促进康复至关重要。本文为家长提供一份小儿发热护理及用药指南,帮助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热时能够冷静应对,科学护理。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通常,腋下温度超过37.3℃或肛温≥38℃定义为发热。以腋下水银温度计为准,发热可分为以下几类: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发热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在不同的时期护理的侧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当发热处于体温上升期时,患儿多表现前额发烫、手脚冰凉、可伴寒战、无汗,此时应多喝热水、补充水分,提高代谢;注意保暖、加穿衣服,手脚冰凉可用温水泡脚或揉搓手脚使其暖和。当发热处于高热持续期时,患儿多表现全身发烫、面颊潮红、口干舌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心率加快,此时应适当减少衣服和盖被,散热;可以根据体温情况进行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但注意避免着凉;多观察孩子精神状态预防高热惊厥;多饮水。当发热处于体温下降期时,患儿多表现四肢暖和、大量出汗、体温较前明显下降、口渴、呼吸心率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汗湿衣服,避免着凉;补充水分和食物,避免脱水;根据体温情况适当保暖。
  在整个发热的日常过程中,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宝宝的状态,根据宝宝四肢及手脚的温热情况调整衣物,以帮助散热或保暖。发热时呼吸增快,蒸发水分增多,需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
  发热会使宝宝胃口变差,此时需提供合口的、富于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少量多餐。发热宝宝出汗多,要勤换内衣裤,内衣要干净、柔软,常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勤通风,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必要时可以进行物理降温,如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它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的毛巾达到体温时,应更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可用32℃-34℃之间的温水擦拭部位为颈部、腋窝等大血管经过的浅表处。擦浴时如果宝宝出现寒颤、面色苍白,要立刻停止擦拭,给予保暖等相应措施。如果宝宝发烧的情况不严重,并且意识也比较清醒的话,可以让宝宝泡一个热水澡,不但非常舒服,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降温作用。
  当物理降温无法缓解病情时,可以采用药物降温。当小儿发热>38.5℃应给予退热药,婴幼儿的用药越简单越好,退热时首选口服退热药,目前公认较安全且疗效确切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其常用剂量为每次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间隔6小时1次,每天最多5次。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儿童服用布洛芬的常用剂量为每次每千克体重5~10毫克,间隔6小时1次,每天最多4次。不推荐自行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避免重复使用含相同有效成分药品,以免加重儿童肝肾功能的负担。
  当家长自行使用退烧药超过3天,症状仍未缓解,需立即就医。退热药的疗效与用药的品种和剂量有直接关系,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疗效不佳,甚至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常规剂量下较少引起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物热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甚至急性肝衰竭。布洛芬一般为轻度的肠胃不适,偶有皮疹、耳鸣、头痛等,严重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亦有布洛芬引起急性肾损伤的报道。
  还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用药需要谨慎,如不推荐在疫苗接种后预防发热使用退热药;蚕豆病患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患儿、恶性肿瘤患儿应在医生的评估后使用退热药;肝功能异常伴发热,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肾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心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出血性疾病患儿伴发热,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发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家长应保持冷静,正确识别发热原因,合理使用退热药物,并采取有效的物理降温措施。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并在必要时及时就医。通过科学的护理和合理的用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发热期,促进健康恢复。
     (六安市中医院儿科 戚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