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程老说《诗经》
皖西日报
作者:金志伟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志伟
程耀恺先生不但散文写得好,对植物也颇有研究。 先生常说,研究植物是职业,散文写作是副业,属于业余爱好。但先生这爱好一坚持就是60多年。一个甲子时间的坚持不懈,让先生成为庐州城很有名气的散文家。 我这个人喜欢在外面跑。孤陋寡闻的我,看到的一些异花奇草往往觉得很惊奇,但大多都不知道名字。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拍张照片发给先生。先生会回复我这是什么树,并告诉我这些树木的习性与特点。 比起手机中的“形色”等小程序,我更喜欢请教先生。 今年八月,我和程老在运城参加一个笔会。笔会第二天,主办方安排大家参观芮城的永乐宫。在去永乐宫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古魏城遗址。古城当年的城垣还依稀可见,高大的松树直指蓝天。树荫下,大家聊起了当年的魏国,从三家分晋到围魏救赵,由《诗经》到《魏风》。程老告诉我,《魏风》只有七首,《伐檀》《硕鼠》名次最大,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十亩之间》。这是一首欢快的诗,也是一首明亮的诗。于是,他轻轻地吟诵起来:“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随着他的吟诵,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一幅画卷,在四月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在一起悠闲地采桑,艳丽的阳光照着嫩绿的桑叶上,更照在她们年轻的脸上。姑娘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动,很快的她们腰间的竹筐里就有了满满一筐桑叶。于是,姑娘们带着收获、怀着喜悦一路唱着歌儿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生活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与远方。 于是我联想到汉代的《陌上桑》,想到了王维的“竹喧归浣女”。如果说中国诗歌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的话,这些表现劳动中的女孩子的诗篇就是其中最为美丽与动人的浪花。 程老读《诗经》,与我们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他每年读一遍,每天只读一首。整本《诗经》号称305首,其实只有300首,另外的五篇是只有题目没有内容的。古人一不小心,把这五首诗弄丢了。程老说,除外出开会、旅游外,他每天只读一首,这样才能读深读透。这样的读法,程老已经坚持30年了。除潜心研读《诗经》外,程老还几乎走遍了所有的《诗经》原产地。这次来运城,他计划在笔会结束后,到陕西合阳县的洽川去走走,那里是《诗经》第一首诗《关雎》的原产地。 几天的笔会很快就结束了,大家纷纷踏上了归途。在宾馆门口,我又碰到了拉着行李箱的程老。我问他回合肥吗?他回答我,暂时不回,并告诉我他现在就准备坐车到洽川。我问他怎么去,是坐高铁还是汽车。他潇洒地说:“自由行,遇到什么坐什么。”望着这位执着的长者,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 回合肥的火车上,我在程老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他在洽川拍的一组照片,其中几幅洽川的湿地风光拍得特别好看。能出产爱情诗的地方,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的诗歌与爱情。同爱情一样,诗歌这种植物,只能生长在这片美丽的风景中。美丽的景色之上,爱情到处流传,诗歌也是这样。我没有到过洽川,程老的照片让我神往。因为在这些照片里,我不仅读懂了这片生长诗歌与爱情的土地,还读懂了一个只属于程老的诗与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