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家乡小镇的酒文化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史云喜

  无酒不成席。酒是餐桌上的灵魂,是快乐的调味品,是活跃餐桌氛围的添加剂。家有客来,拿出好酒相待,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而且也显得东家挺有面子。
  家乡小镇——孟集,人热情,多善饮。大家对酒的嗜好,可以说是渗入骨子里。对于爱酒的人来说,酒只是餐桌上的一种特殊饮品。它外形是水,性格似火。开心庆祝、郁闷解忧、个人小酌、亲朋好友相聚,酒又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刺激人们的味蕾和情绪,把兴趣和快乐无限量放大。
  小镇人爱喝酒,不谈中国酒文化,只谈谁的酒量大;“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一端起酒杯来,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了。一碰,“干(gān)”。二碰,“再干”。三碰,“干了它”;“三杯酒”是孟集餐桌上的见面礼,也是当地一条不成文的老规矩。因此,很多外地人到小镇上做客,总是谈酒色变。
  “人生三杯酒,一杯忘忧愁,一杯话桑麻,一杯笑红尘。”小镇人只要是身体允许,端起酒杯来,就不会让同桌的你瞧不起。
  小镇人喝酒,具有北方人的性格。早些年聚餐,总习惯划拳,吆五喝六的,要么就是“棒打老虎鸡吃虫”,吐沫星子满桌飞。哪怕是亲朋好友或自家兄弟姐妹们在一起喝酒,照例要拼个胜负。但凡遇到外来客人,当地人必然不谋而合,一致对外,共同将客人灌醉而后快。因此,小镇人一度被外界传出了“酒风不正”的坏名声。随着人们对酒文化的认知和处于对外来客人的尊重,酒桌上那种“欺生”的行为,早已成为不齿的话题。
  如今,小镇上的人喝酒最讲究公平。“白酒三杯,啤酒三瓶”是“起步价”。酒杯统一摆在桌面上,一视同仁,斟满酒敬人;“三杯酒”过后,大家方可自由选择,自愿发挥。
  酒是开心果,也是连心桥。小镇人喝酒越来越讲究礼节:“客人为先,长者为大”。三杯酒下肚,便可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地交流。你好、我好、大家好!热情似火,和气满堂。兄弟姐妹、老少爷们,交叉碰杯,相互敬酒,丢掉了破事,忘记了忧愁,一切隔阂和矛盾,顿时化为乌有。
  喝酒,在小镇上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街上偶有酒驾、醉驾或酒后惹事生非等不和谐现象发生,因此,贪杯者也成为街头巷尾议论和指责的对象;喝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但对于那些酒精过敏或者不喜欢饮酒的人来说,若要求他们喝酒也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不适。当遇到这类特殊情况时,小镇人也会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小镇人喝酒,不卖关子,不耍滑头。爱拼酒,爱劝酒,“三杯酒”过后,再喝就要“放罍(léi)子”。即便“一对一”把你喝醉了,相信你一定会心服口服。
  小镇上的人,民风淳朴,为人坦荡。请客喝酒,没有理由,喝酒就是喝酒。不会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受请者无论是街道官员或是平头百姓,大家坐在一起都能够畅所欲言。可以放心地吃,尽情地喝。喝多时,可能偶尔会有人发生口角,但肯定与算计无关,待到酒醒后,一般人都能够自我反省。
  小镇上爱拼酒的人,不局限于青壮年和男子汉们。酒桌上“老年不服少壮”、“巾帼不让须眉”。喝酒的老人们,酒品如人品。能上得了台面的人,多是德高望重,能说会道,能聊起酒桌气氛的人;喝酒的女人们,多有刚强和柔软的双重性格。她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一般不会低头,不说孬话。在酒桌上遇到知己,总能够勇敢地站出来,接受挑战。小镇上能端得起酒杯的女人,一般都是具有八两到一斤酒量的女人。你若不服气和不相信她们的实力,哪天就来小镇上挑个软柿子捏一下试试。
  小镇人喝酒,图的是开心快乐;老年人喝的是寂寞、是性格;中年人喝的是情怀、是豪爽;年轻人喝的是娱乐、是风度;女人们喝的则包含了刚强和柔情。
  小镇人敬客“三杯酒”讲的是义气,“三杯通大道”图的是吉利;小镇人敬客“三杯酒”是一种豪气,“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红尘中纷纷扰扰的事情太多,在三杯两盏淡酒里一笑谈过,什么事都不是事儿。
  “杯小乾坤大,壶小日月长”。中国的“三杯酒”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刻。“三杯酒”可祭、可庆、可敬。小镇上的“三杯酒”文化虽属跟风,但却表达了小镇人民对人生、时间、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每一杯酒都承载着家乡人们对客人的一份浓浓的亲情与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