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乡村走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游走在天堂寨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徐缓 摄
  舒和新

  五年前,与一群全国各地来皖学习的同行一道,第一次游览黄山,感慨自己终于可以跟外地人谈论大美黄山了。后来写下日志《终有底气做皖人》,文末写道:可是可是,天堂寨是六安第一景,没有登上天堂寨,能有底气说自己是六安人吗?
  可巧,应朋友之邀,近日与一群文人一道,一早乘车驶向天堂寨,我高兴自己终于有机会游览天堂寨了。十点多钟,大家到达天堂寨下马石村的绿叶初心民宿,安排好住宿,各忙自己的事。
  我与妻子属于闲人,只有观光的事属于我们,于是就在民宿周围转悠。村子里的民房都是三层小楼,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民宿旁边有零星的小片菜地,应该是主人家见缝插针种植的自家食用蔬菜;不远处的田野里则是大片的菜地,应该是农户种植的以销售为主的经营性蔬菜基地。虽然附近没有大型集镇,但位于天堂寨附近的饭店很多,为蔬菜的商业化种植提供了市场。我们还在附近发现不少蜂箱,应该也是农民经营性养殖的。
  村庄里有几尊马踏石塑像,述说着马石村地名的来历。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行军至此,村民热情招待,追兵忽至,情况紧急,一白马飞奔而来,驮起朱元璋飞过大河,后蹄在河边石上留下足印,后世遂称此村为“马石村”。这个传说与宋高宗赵构等古代帝王的传说一样,都是在危急关头义马救主,因而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不过故事本身也说明村子的历史相当久远。我对这些雕塑的专业性有些看法,雕塑的说明文字很朴素,而且用书法水平相当平常的简体字书写,但从故事本身发生的年代和突出村子历史久远考虑,说明文字至少应该用繁体字和古朴的书法来书写。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文化专家的助力。
  村庄的历史在一些保存下来的老屋中也有所体现。在村庄里漫步时,发现保存有相当多的老屋,其中一座老式住宅主要是木结构,设计相当精美,前后三进,中间设立天井,有很多房间,前厅为戏楼,好像不久前还在使用,台幕上存有与相邻的湖北省业余文艺团队联谊演出黄梅戏的标识。这种与邻省联谊联欢的文艺演出既能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加强不同地区民众的联系与往来,对山区人民联合走出大山、吸引社会资源进入山区不无助益。这座老宅的后院依然有住户生活,同时也开设对外营运的民宿。这种改造与使用并行的老宅保存方法使得老宅修旧如旧,合理利用,有生气有温度。在我看来,这种老宅保护方法值得推广。
  午饭就是在所住民宿吃的。刚过不惑的民宿主人余成器很不简单,既是民营企业家,又是颇有成就的文艺爱好者,在我们啧啧称赞根本停不住嘴大吃特吃土法烧制土菜的时候,他当场演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情系大别山》,曲悠情长,让我们“声色兼收”,止不住满堂喝彩。
  下午是联合行动,采风赏景,看到了一些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风景。
  我们来到天堂寨镇黄河村附近观赏金黄火红的秋叶。此前,我们看到的树木景象与山外无甚区别,甚至还有鲜花盛开的景象,但黄河村成片的银杏树缀满金黄,枫树浓密的枝叶则如正在燃烧的火炬。这些炫目的秋叶告诉人们,山里的深秋来了。
  层层金黄树下,一户根雕老人的家入镜。老人名叫李格昭,年近七旬,儿子媳妇在省城开公司,老伴给儿子带孩子去了,自己一个人在家。他搞根雕并不是祖传的手艺,而是半路起家。四十年前,有浙江公司提出向他收购树根,待老人辛辛苦苦采挖、收集大量枯树根后,由于搬运成本高,那家公司放弃收购。看着家里堆放的大量树根,老人不忍心抛弃,就自己琢磨,做起了根雕。现在,老人的根雕技艺非常精湛,作品的影响越来越大。厅堂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作品,老人自豪地说,线上线下销售情况很不错呢。我这后半生也值得啦!他指着一个竹根雕成的头像说:这是岳飞头像。仔细观察,那根须雕成的头盔、顺着根部纹路雕成的五官、胡须,确有几分岳飞的英武之气。四十年的不懈坚持、默默地钻研技艺,终于成就了今日工艺,这让我对老人充满敬意。在老人客厅的墙上,有寒岭庄人萧晟给格昭老人的题字:乐在其中!
  晚饭后,在穿村而过的公路上散步,看到两边的住户多数都开有民宿或农家乐,同心彩虹桥霓虹闪烁,不时有车辆在公路上驶过。曾经封闭落后的山村向山外打开了门户,现代文明走进了山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那三层的楼房就是证明,村子里明亮的灯光、闪烁的霓虹等夜景也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