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小山村的巨变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宜茂

  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
  原先岳父家住的那道小冲是闭塞的。低矮的茅草屋,门前出场狭窄,隐藏于竹林中。背靠山脚岩石下,对面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冲下一个小水塘,冲脑一个小水塘。后来冲下一个小水塘修成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大塘,一条羊肠小道蜿蜒在水塘背后,沿着山脚,穿过窄窄的田埂,走过森林覆盖的碎石路才到家。
  那时,小冲田块狭小,乱石丛生。只有一个大点的三斗田,能收点粮食。靠近水塘边的那块田,夏季梅雨季节,常被洪水淹没。山涧里的洪水,裹夹着杂物,常常把塝田上的秧苗填埋。周围杂草丛生,特别是两边山上树木遮荫,本来就贫瘠的田块,阳光不充足,一年到头收入甚微。
  改革开放后,沿着半山脚修了一条机耕路。修这条路时,动用了全村的劳动力,利用冬季休闲时间,用头挖、铁锹铲、扁担粪箕挑,一条打通山沟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终于修好了。
  山里的农产品,以及柴禾、茶叶、石头变成了钱。尤其是茅草屋旁,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石头山,在采石工人“隆隆”的炮声中炸开了,一车车青石运到山外,家里的劳力在石头塘打工赚了些钱。于是原先绵延的石头山渐渐消失,剩下壁立的石头墙,原先狭窄的茅草屋屋基变得开阔起来。
  屋基扩大到原先的六七倍,视野开阔了。茅草屋座落在其中,显得多么渺小难堪。准备拆屋重建的计划蓝图,在胸中荡漾开来。经过一年多努力,四间基建砖瓦房建成功。
  过了几年,政府把连接山外的土公路,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从门前经过。
  舅兄在外打工,又回到山旮旯居住。他想把小冲田改造一下,以便利于机械耕作。他胸中有一张宏伟的计划,就是用挖掘机,把小冲里碗碟大的田,合并铲平盘大。门前毛竹林挖了,小塘扩大了,碟碗大的高塝田低下了头颅,高坎变成田。
  一道小冲,弯弯曲曲的田埂不见了,两边埂旁生长着许多柴林杂树,遮挡着农田,现在全被连根拨了,变成三块大田。那笔直的田埂,平坦的田面,遮荫的树木一棵也没有了。小冲农田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冲脑一口小水塘,变成一个比原先蓄水量大六七信的大塘。对面冲脑,一条宽阔的土路直通山下,坳陷的冲脑原先乱石丛生,如今变成一块平地,旁边还建了养鸡场。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他在田埂周围用红砖砌了拦土坝,门前高坎栽上了一排木槿条,固定了水土,美化了家园。
  现在农田好耕作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小冲,变成了方块大水田。阳光充足,水源充沛,种子优良,肥料足,满田沉甸甸的水稻低头不语。本来闭塞的小村庄,变得开阔敞亮,一个集养殖、种植业于一体的山村展现在人们面前!
  舅兄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改造小冲农田,没有向政府要过一分钱。他相信人勤地不赖,就是凭借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顽强地与贫瘠的土地搏斗着!
  他信心十足,他要在这块挚爱的土地上,书写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养鸡凭借得天独厚的辽阔的山林野放。他利用自修的水塘养鸭养鹅养鱼,利用自家的耕地种植玉米,喂养牲口,连玉米秸秆也破碎用以养鹅养鸡,他养的牲口不愁销路。
  他一刻也不闲着。阴雨天,忙着喂牲口、割草喂鱼,用四轮车拉砂石送给建筑工地;晴朗的天气,忙着土地里的农活。他满怀信心地说:“现在基础搞好了,干活一点也不觉得累,年年都有收入,很快就能赚钱!”
  当你进入小山村时,鸡、鸭、鹅的叫声,在小山村上空回荡。明镜似的水塘,鱼儿活跃其中。一个视野开阔、空气清新的小山村,从闭塞到开放,展现在眼前。他凭着敢闯实做的干劲,在穷乡僻壤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站在他家门前的水泥路上,百感交集,思潮翻滚。感慨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