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卫生保健·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皖卫附院(六安市二院)成功开展首例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动脉瘤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讯(胡红梅)近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二院)神经外科成功为一名脑动脉瘤患者实施瘤内扰流装置(WEB)植入术,是安徽省首次应用WEB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的病例。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为治疗复杂性脑动脉瘤开辟了新路径,标志着该院神经外科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又有了新突破。
  患者是一位69岁的男性,17年前曾因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多年来未规律复查,近日,患者出现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血管异常,疑似动脉瘤。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入住该院神经外科,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复发动脉瘤、大小约11.2mm*9.1mm、瘤颈宽、形态不规则、内见填塞的弹簧圈,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上下干受累及较明显。
  脑动脉瘤虽然称为“瘤”,但并不是肿瘤,而是一种血管性疾病,病变的血管壁长期受到血流的冲击形成异常膨出,随着动脉瘤的不断增大,薄弱的血管壁随时会有破裂的风险,被称为“不定时炸弹”。一旦动脉瘤发生破裂,致死率、致残率很高,万幸的是,该患的脑动脉瘤发现及时、暂未再出现破裂出血,因此“拆弹”刻不容缓。
  传统的“拆弹方式”以开颅夹闭术及介入栓塞术为主,但该患的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瘤体较大,并且瘤颈为宽颈,如果采取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操作难度大,手术风险高,术后患者还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开颅手术夹闭则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针对这类棘手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解决呢?神经外科主任李道龙介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新的神经介入器械——颅内动脉瘤瘤内扰流装置(WEB),特别适合血管分叉部位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具有自主适应的“智能”型创新技术。
  神经外科团队决定为该患实施瘤内扰流装置植入术。术前,神经外科组织科室会诊,对患者疾病的自然风险、手术策略、并发症预防和处理预案、术前术后护理、围手术期用药等情况进行了周密讨论。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神经外科团队顺利为患者实施了瘤内扰流装置WEB植入术。术中见WEB装置贴壁良好,完全覆盖了动脉瘤颈,瘤内的血流即刻达到滞流效果,且大脑中动脉M1段及上下干血流通畅,无出血及血栓事件的发生;术后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意味着“危险警报”顺利解除。经过护理团队的细心护理,患者顺利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