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皖西日报
作者:赵树青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树青
我的母亲,六六年生人,自幼确诊先天性心脏病,缺乏营养,所以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初中一次心脏手术,导致休学一年。好强的性格加之勤奋努力,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厂办初中唯一的应届师范生。 1985年,19岁的母亲从六安师范毕业,如今已在三尺讲坛执教39载。 打我记事起,印象中的母亲一直在与病魔作抗争。细数起来,母亲经历两次心脏手术、一次剖腹产手术、一次声带息肉手术、一次子宫全切手术、一次甲状腺癌手术,却总是泰然处之,周围人常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普通人怎么可以经历这么多生死,承载这么多病痛折磨,闯过这么多难关?我从未寻问过母亲,因为不忍揭开病痛的伤疤。直到后来,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读了余华的《活着》,才逐渐明白苦难与爱是相伴相生的。 母亲对生命的爱,是炽热的。穿刺确诊罹患甲癌后,母亲没有垂头丧气。记得那天下起了大雨,看着医院门口长长的队伍,拿着报告的我掩饰不住满脸的绝望。母亲反而宽慰我道,只是一种懒癌,不必过度担心。继而积极投入治疗,并且通过参与一项修复喉返神经的医学课题,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母亲对生活的爱,是执着的。姥姥逾九旬,今年三月份突发脑梗,右半身偏瘫卧床不起。母亲在上班之余,只要一有空,便与亲人们一起照顾姥姥。喂饭、擦洗、康复训练,样样不少。劳累、奔波和牵挂,使母亲的白发和皱纹增加了许多,但母亲说过,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不要放弃。 母亲对事业的爱,是诚挚的。多年班主任工作、语文教学和学生文体活动的出色完成,诠释了母亲对教育事业的爱与奉献。获评副高职称,更是对母亲一直以来严于律己的肯定。六月,母亲送走了完整的第四届毕业班学生,又恰好迎来往届学生满带感恩之情的鲜花。母亲说,与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 我十八岁出皖,在外求学七年,归乡七年,如今又在异地工作。回想起那么多艰难时刻,没有陪伴在母亲身边,心中常有自责,而母亲却丝毫未有过抱怨和不满。 每当我身临困境时,眼前总浮现出母亲弱小的身影,耳畔总回响起母亲沙哑的嗓音。母亲用坚韧冲破困苦,用辛劳挑起重担,用敬业诠释幸福。 母亲时常念想家乡的蒿子粑粑,认为那才是大别山的珍馐。每次遇到合适的机会,我会托人捎上一点带回家。那一缕来自蒿草的清香,就是母亲一生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