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城事·茶舍·文旅视窗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善美临淮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常锐

  在皖西有这么一个小镇,它依水而建、傍水而生、临水而居,就连它的名字也因水而得。
  在广袤的江淮平原上淮河静静流淌,穿过这座小镇,给这个小镇送来一个唯美的名字——临淮。古时淮水难以治理,隔三差五会出现洪涝,人们筑牢高高的岗台,世世代代居住在上面才得以安居乐业,后人又称之为临淮岗。这座小镇因环境优美、物质丰富被誉为“淮上明珠”。
  淮河的流淌为下游带来肥沃的土壤,长年累月,形成江淮平原,坐落在江淮平原之上的临淮岗,靠着土地、灌溉和水运的优势发展迅速。春天大片大片的土地被绿植覆盖,淮畔之地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夏季的清晨淮河水面时常会腾起浓浓的水雾,笼罩着淮河两岸,带来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秋收季节一望无际的水稻低下害羞的脸颊,天底下凡是能入眼的地方皆是一片金黄。入冬后的一场大雪,小镇披上婚纱,拂去往日的萧条,成为来年春天即将出嫁的姑娘。
  小麦、水稻、油菜都是这里的传统农作物,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里引进了茭白、莲藕、芡实等水生作物。稻虾养殖、皖西白鹅养殖以及淮河滩地的山羊养殖,极大地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因地势平坦,粮食种植面积广,每到收割的季节这里便自生很多农机手。收割机越来越多,本地收割完毕,再组团去外地收割,天南海北,为人民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
  淮河不仅给这里带来土地和灌溉优势,同时也带来发达的水运和渔业资源。这里的码头让皖西的铁矿石通过水运到达长三角。这里渔业资源丰富,为渔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把鲜美的鱼虾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多样性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这里的人们生活有奔头、日子有想头,生活年年岁岁步步高,形成了一片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盛世。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江。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齐名,而今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淮河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上游的360公里的流段落差174米,占总落差的89%,中游490公里的流段,落差却只有可怜的16米,中游的水面几乎就是一个平面,站在安徽段的淮河边,几乎看不到水面流淌的迹象,这就是为什么淮河安徽段经常出现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
  每年的梅雨季节,接连大雨,本就容易产生内涝,再加上上游冲流下来的河水,经常洪水泛滥。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至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水灾一次又一次地吞没了人们的家园,良田千亩变为汪洋大海,鸡鸭牛羊葬于水下,百姓流离失所。
  记得那是2020年,也是我调至临淮岗派出所工作的第二年,7月下旬淮河流域接连不断的雨水,致使整个流域所有水库超出警戒水位,而淮河安徽段的水位也达到有史料记载以来的第二高。上游持续降雨的河南已无力控制,准备开闸泄洪,下游的江苏本已使出洪荒之力,眼下的局势更是岌岌可危。危难关头是安徽承担了所有,国家防总以1号文件向安徽下达了上保河南、下保江苏的蓄洪指令。一瞬间安徽开启了八个蓄洪区的闸门,汹涌的洪水涌进安徽老乡的家园。
  开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中的姜唐湖进洪闸的大门时,我站在闸上眺望,滔天海浪,犹如猛兽一般四处吞噬,11万亩的良田全部沉入水底,我瞬间嗓子便哽咽了。因为蓄洪来得急,很多群众都还没有来得及转移牲畜,成群成阵的家畜被冲散、被淹没,屯在家里的粮食被冲得无影无踪,高大的树木已看不到树梢,原本高高的岗台俨然成为一座座孤岛。
  尽管如此,临淮岗人民没有抱怨,他们在乡村领导干部的带领下,在武警官兵的帮忙中,有条不紊地救灾挽损。当路人为泄洪闸下澎湃的巨响而震撼时,临淮岗的群众埋头苦干、湿透衣服为老弱人群送去生活物资。整个河堤和蓄洪区五星红旗飘扬,这是党委、政府带领人民众志成城的旗帜;这是人民群众捍卫家园的力量;更是临淮岗人民乃至安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博大胸怀的象征!
  淮河为临淮岗带来优厚的水利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样也是淮河为临淮岗带来了善美情怀。岁月静好,临淮岗迎来属于它的春天,这座皖西小镇正以它独有的善美,向后人展示它的韧劲,我不禁为之咏叹:“水起云雾逸仙江,腾冲四海静流淌。境遇淮河水乡上,醉美霍邱临淮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