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狷之烈士撰写红色对联的故事
皖西日报
作者:马启俊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马启俊
周狷之(1903-1930),原名周天瑜,化名尤迟、尤赤、如迟等,六安州苏家埠白浒圩(今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人,革命烈士。 周狷之是六(安)霍(山)地区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六霍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中国共产党在皖西的建立和发展、六霍起义的胜利、皖西苏区的建立、革命政权和红军武装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皖西农民运动、皖西苏区的杰出领导人。 周狷之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幼读私塾,聪敏好学,成绩优异。后入安庆江淮中学,1920年由安庆江淮中学转入当涂县安徽省立第十中学。周狷之在校读书期间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阅读了《共产主义ABC》《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大量进步书刊,参加了安庆六二学潮,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贿选和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等斗争,经受了锻炼。 1926年6月,周狷之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六安,深入苏家埠、独山等地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在大寺庵举办六安西南乡农民夜校,组织秘密农民支部和乡农民协会,创建中共大寺庵小组,并任组长,该小组为六安县三个最早的党组织之一。1927年8月,周狷之当选为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中共六安县委成立,周狷之当选为委员。1929年1月,霍山县委成立,周狷之任县委常委。1929年10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成立,周狷之当选为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29年11月,周狷之参加决策和组织领导了六霍起义,并任六霍行动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为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六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0年初,周狷之代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多次赴合肥、寿县、霍山、霍邱、英山等县巡视指导工作。7月任六霍前方办事处主任,进入六安白区开展工作。7月29日在六安北门一带检查布置工作时,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9月从容就义,被敌人杀害于六安城内老衙门台。在走向刑场时,周狷之毫不畏惧,面不改色,沿途高呼绝命诗:“头颅抛千斛,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一路还高喊革命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苏维埃运动万岁”。周狷之牺牲时年仅27岁,遗体安葬于家乡白浒圩。 中共皖西北特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窦克难(薛英,1908-1931)得悉周狷之不幸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特撰写挽联一副,以示悼念: 爱国者无辜受戮,窃国者法外逍遥。面对着残暴措施,谁个不冲冠怒发? 已死的种下种子,未死的努力耕耘。肩负此艰难任务,人人都咬紧牙关! 周狷之烈士的绝命诗充满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震撼人心,是著名的六安革命烈士诗歌。周狷之在狱中和刑场上经受住了生死考验,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气节和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是共产党人的一面鲜红的旗帜,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时代楷模。 周狷之受“五四”新思想和进步刊物的影响,以及参加学潮和反贿选斗争的锻炼,思想认识和世界观逐渐发生转变,明白了劳动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主人,将来的世界一定属于人民;封建地主阶级和反动军阀是欺压群众、祸害社会的罪人,必将走向毁灭,因此他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周狷之还反对“三从四德”的封建旧礼教,追求民主新生活。他特别反对妇女缠足、穿耳、束胸,主张妇女识字,男女平等。他对妻子平等相待,关心体贴备至,夫妻相敬如宾。为此他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己卧室的门上:反对封建旧礼教;建设民主新家庭。 这副对联表明周狷之要公开叛逆自己的封建剥削阶级家庭,因此他曾被当地土豪劣绅诬为周家的“败家子”,但是周狷之毫不在意,反而反击批驳道:“为富不仁的封建家庭必败之!”在周狷之的教育帮助下,他的妻子、弟弟周叔平及弟媳卢宜锦均投身革命。 周狷之不仅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工农革命的领导者,作为一名早期的共产党员和皖西革命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他在党的正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逐步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才是未来社会的主宰者。 1928年春节,他在自家门楼上挂上了一副自撰的对联:莫言惨淡山河,转眼春光即明媚;不要矜夸门第,到头胜利属工农。横批是“劳工神圣”。这副对联表明了周狷之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对工农革命的满腔热情,对劳工神圣的真诚礼赞,对地主豪绅的蔑视鄙夷。整副对联语言流畅,对比鲜明,节奏感强,雅俗共赏,富有文学性、革命性和鼓动性。 周狷之烈士是皖西革命的先躯者,杰出的共产党员,他的革命精神和英风浩气将长存于天地之间,他创作的革命诗歌、红色对联和他的名字、事迹一起将永载史册,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