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艺坛书院·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舒城民歌的传承人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卫艾云

  “杭埠哎,河畔吔,好喏风光……”在舒城县,会唱这种流传已久的舒城民歌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舒城民歌通过口口相传而流行,而后人们将其淡忘,如今几乎失传。
  近日,当我走进舒城飞霞公园,在风景如画的长廊上遇到了县文化馆前馆长胡孟存老人,他正在和老友一起唱民歌小调。胡老已近90高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会唱很多舒城民歌。
  胡孟存老人自小就开始跟着母亲唱民歌,三岁就会唱《十把扇子》。正是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音乐的热爱成了一生的事业。他毕业后分配至舒城一小当音乐教师,后因专业工作突出,1972年12月调至县文化馆工作,直至退休。他对我说,舒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但是当时因为“白天干活、晚上睡觉、半夜听狗叫”这样的环境,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处于一片空白。他想改变,首先就是发动大家普及相关知识,先有一部分人会才能教,才能流传。没有老师教,自己教;没有教材,自己编自己印,就这样一期又一期的专业培训课上起来了。街头巷尾,唱民歌的、拉二胡的人越发多起来。
  “现在公园里,会唱民歌的老人,基本上都是那时培训班的学生,他们一直还在传帮带,让更多人知道和喜欢舒城民歌。”胡老欣喜地告诉我。
  舒城民歌是由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只能听后记词、记谱,歌词里有不少舒城当地的方言,就得去找相应的汉字去对应。在上世纪70年代,胡老开始带着文化馆工作人员收集整理舒城民歌等资料,先后编写了《舒城民间音乐》《庐剧中路(舒调)唱腔选集》等相关非遗书籍,填补了安徽省乃至全国这项工作的空白。
  在龙头塔下的飞霞公园里,我高兴地告诉胡老:“县文化馆(县非遗保护中心)这几年一直在搜集整理舒城非遗,以多种形式如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军营、进敬老院等‘六进’推介非遗,让祖辈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免于失传。”
  胡老听后告诉我:他十分愿意当舒城民歌的传承人,他说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要用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为舒城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