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专栏·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手术室护士如何维护洁净环境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手术室在医疗环境中是最为关键的区域之一,要求保持高度的无菌状态,确保患者手术的安全和成功。护士作为“无菌卫士”,她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关注患者的护理,更需要维护手术室的洁净环境。
  手术室护士如何维护洁净环境?
  层流净化系统是目前手术过程中保证手术洁净环境的一种最先进手段,无论它多么先进,但亦非“万能”。因层流系统并无消毒灭菌之功效,洁净手术室“无菌”环境主要是通过空气的过滤、“层流”以及室内相对“正压”状态来维持,只有科学的使用和严格的管理才能确保洁净手术室的安全,才能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手术空间,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1.环境清洁消毒做到位
  无论是普通手术室还是洁净手术室,环境日常规范的清洁与消毒是确保手术患者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一定要在正确的时机、使用正确的方法且对正确的部位实施规范的清洁与消毒。
  手术间每日启用前宜用清水进行物表清洁;术中发生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手术台周边物体表面、地面及设备或疑似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接台手术之间,应对手术台及周边至少1-1.5米范围的高频接触物表进行清洁与消毒;每天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间所有的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清洁与消毒。每周应对内外走廊、辅助用房、手术间所有物体(包括高空处表面)、回风口、送风口进行清洁与消毒。
  清洁时应有序进行,遵循由上而下、由周围区到中心区、由清洁区到污染区的原则。对于少量(小于10ml)的溅污,先清洁再消毒;或使用消毒湿巾直接擦拭,实现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对于大量(大于10ml)的溅污,先采用吸附材料覆盖、消毒清除后、再实施清洁消毒措施。
  2.手术室温度和相对湿度符合要求
  手术室合适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核心防控措施之一。温度过低,术者和手术患者均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还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温度和相对湿度过高,人体舒适度下降,手术间和无菌物品易受污染。确保手术间温度22-25℃,Ⅰ、Ⅱ级手术间湿度40%-60%,Ⅲ、Ⅳ级手术间湿度为35%-60%。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明确要求,手术室不达标的不应超过5天/年,连续2天不达标的不超过2次/年。因此应安排专人对手术室温湿度进行监测并完善记录,出现不达标时,应及时上报医院相关后勤保障部门,及时排查原因进行整改。
  3.过滤器及过滤网的维护与管理
  新风及回风均应经过初效、中效、亚高效、高效过滤器处理。洁净区内的送风口应定期清洁,回风口格栅应每天擦拭一次,过滤网每周清洁,如遇特殊污染立即更换,并根据污染病原体选择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粗效过滤器1-2个月更换;中效过滤器2-4个月更换;亚高效过滤器1年更换,如发现污染及堵塞立即更换;高效过滤器每年检查1次,使用3-5年宜更换,过滤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以保证过滤设备的正常运转与良好性能。应设专门维保人员,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4.手术室应保持相对正压
  相互连通的不同洁净度级别的洁净用房之间,洁净度高的用房应对洁净度低的用房保持相对正压。最小静压差应大于或等于5Pa,最大静压差应小于20Pa。因此,每个手术间应根据要求安装压差表,每天检测压差值并做好记录,出现异常及时排查原因并整改。
  5.规范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是确保手术室内空气质量和无菌条件的重要步骤,也是评估与评价净化系统运行效果的一种方法。手术室护士在感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要求,每季度对手术室洁净用房及辅助用房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所有手术间及辅助用房应每半年全覆盖;出现手术部位感染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怀疑与手术室环境相关时,应及时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改进。
  安全无小事,洁净手术室净化系统运维与管理亦如此。如果净化系统运行及管理不到位,那么感染风险比普通手术室更高。洁净手术室强化无菌观念和正规化管理是医疗安全的根本保证与要求,是洁净手术室工作之重点。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一定要吃透标准,学习标准,执行标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手术环境。
  (金寨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胡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