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脓性中耳炎
皖西日报
作者:席绪芸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化脓性中耳炎,中医又称“脓耳”,生活中常被简称为“中耳炎”,它是指中耳黏膜的化脓性炎症,包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者都可引起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对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耳流脓、鼓膜穿孔、充血为主要特点,可引起小儿听力损失。其病因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鼓膜外伤、细菌血行感染等。其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俗称的感冒,是引起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儿童感冒后,鼻腔内的细菌沿咽鼓管入侵中耳腔,可引起感染。另外,不当的擤鼻涕,也会导致细菌进入中耳而感染。婴幼儿平卧哺乳时,乳汁也可以逆流入中耳,从而可能引发化脓性中耳炎。 当出现耳痛及耳内流脓的症状时,一定要警惕,需要到医院寻求专科医师的帮助,一旦确诊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积极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具体来说就是全身应用抗生素,并且应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耳道,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果治疗及时有效,部分患者破损的鼓膜可以愈合。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间断流脓、鼓膜穿孔和听力下降为特点,是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通常是由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的治疗迁延而来,也可因鼻、咽、鼻窦的慢性疾病而反复发作,是耳科常见病。因其在耳科的常见性,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 很多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在感冒或洗澡外耳道进水后症状常反复发作,耳内反复流脓,根据其既往就医用药经验,常自行用药也能控制症状。故而对于疾病的警惕性降低,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虽然不能根除,但也不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实,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 首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耳聋,这对于生活工作及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沟通的不畅甚至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其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可能会出现面瘫、眩晕、甚至是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当积极就诊,明确诊断,果断治疗。治疗的目标是祛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和改善听力。一般的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应用抗生素制剂滴耳以及清洗耳道。对于中耳内有胆脂瘤或其他情况需要手术的患者,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在中医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被统称为“脓耳”。化脓性中耳炎在中医领域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化脓性中耳炎首先要进行辨证,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化脓性中耳炎的常见证型是风热外袭、肝胆火盛、脾虚湿困、肾元亏损。常用的方剂包括蔓荆子散、龙胆泻肝汤、拖里消毒散、知柏地黄丸及肾气丸等,旨在消除炎症、促进脓液排出、恢复听力。 了解完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症状及中西医治疗方法后,跟大家分享一些防治化脓性中耳炎的注意事项。 饮食上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减少对咽鼓管黏膜的刺激;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澡或洗头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水流入耳内;使用正确的擤鼻方法,控制鼻部、咽部感染;避免使用棉签等物品深入耳道清洁,以免损伤鼓膜或引起感染;游泳时佩戴耳塞,避免水进入耳朵;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定期进行复查,遵医嘱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有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从控制感染、调整饮食到保护耳朵、避免过度劳累等,都需要患者认真对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化脓性中耳炎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康复的。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席绪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