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花果飘香一杯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4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戚业胜

  东淠河西淠河自大别山麓一路北下,开始是涓涓细流,河流蜿蜒,染绿了夹岸山峦,诸多的溪水清滩汇聚于横排仙境,遂成淠河,这一派流水,洋洋洒洒,直奔淮河。所到之处,一路果岭,一路花香,映山红、白玉兰、丹桂、山核桃、蓝莓、梨桃、葡萄……铺天盖地的香气氤氲。一路伴随,就到了双塔矗立的六安,但见淠河从城中悠悠流过……而大別山风景,贵在“名山秀水,花果飘香。文通世界,史通国脉”。而集千般奇秀、万种风情于一身的,正是六安茶。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是茶圣陆羽对茶叶生长土壤的描述。五百里茶谷,地貌千姿百态,岩石风化后富含矿物质,形成茶树独钟的珍稀“烂石”,六安茶由此而生,茶韵由此而成。
  梯田茶园与山峦云雾相“缭绕”。幽深湖汀、天堂寨下,有一著名景点:齐头山崖。穿过石径,但见岩峰石崖环峙,山泉叮咚作响,茶树青翠欲滴,空灵之气扑面而来,仿佛来到桃源仙境。相传此处是东晋肇始六安人最先种下茶树的地方。上品六安瓜片受益于这风水宝地,云雾低回,阳光轻抚,注天地之精华,育品类之繁盛。
  六安茶王的母茶树之所以神奇,就在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生长环境。在清泉潺潺的红石峡谷,沿谷垒梯,砌石种茶,峭壁茶树亭亭玉立,精致典雅。
  大别山风光,美在山水交融。溪边香茗冠天下,自然少不了水的襄助。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上说到茶时,开头就说:“浴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是茶的载体,可见水的重要——环五百里茶谷景区公路,串起幽山大湖与淠史杭灌区,水量充沛。晶莹碧绿的湖水从容流下弧形大坝。珠帘密实,乐声律动,山光水色,沁人心脾。横排头,红石嘴,牛角冲渠首的水,是大别山水美的一个缩影,高度契合古人“清、活、轻、甘、冽”的泡茶用水标准。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今天,人们习惯于坐在竹笩上,顺流从山涧漂流而下,饱览胜迹,涤净心尘。然而,历史上的淠史杭则是交通要道,辛勤的船工逆流而上,将沿岸盛产的六安茶,运到当年名噪一时的麻埠茶市,再由此北上南下、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沿岸石径上纤夫留下的脚印,记录着沿河茶路的峥嵘时光。
  汲高山溪水烹茶,如何?
  早在1200多年前,一代茶圣陆羽就已乐在其中。西淠河至齐头山,有一巨崖石洞,可环坐十余人。相传陆羽常与友人在此聚首。时光荏苒,朱熹的诗句,常被文人雅士在此吟诵一一“仙翁遗石洞,犹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哲人已去,茶烟犹存,历朝历代名家大师唱和吟咏之声,至今不绝。
  在蔡襄、黄庭坚、苏轼兄弟、陆游等人的诗文中都能看到他们爱茶、嗜茶、评茶评水的功力。人生,原来也是一种审美的姿态,一种审美的状态。
  在普罗大众的日子里,而最能让人气静神凝的,好山好水一壶茶,占之前位。明清文人山水画兴盛之际,也正是文人墨客热衷于茶艺之时。观文徴明的《惠山茶会图》,唐寅《事茗图》《品茶图》《烹茶图》,画面大多在广阔幽静的山水之间,置一小亭,亭内茶壶醒目;有人煮茶品饮,或独啜或对饮,或静思或清谈,静谧安详。
  中国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就是最早发现了茶叶之用,并使之风靡世界。人间一杯茶,丰富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茶叶长期是古代丝绸之路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继丝绸之路之后崛起的,又一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一一万里茶道的江淮坐标,就在大别山。六安茶从这里出发,一路辗转进入俄罗斯,再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茶路延绵一万三千多公里。
  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制作技艺已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制作流程有採摘、凉青、杀青、毛火、小火、老火等环环相扣、不可或缺的十余道工序。陆羽曾赞“六安焙法实甲天下”。六安茶人对茶技的孜孜求索,令人赞叹。
  巍巍大别山,千年古茶树。感谢古人发现了它的文化价值。什么是人文茶林,就是记录、保存有人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茶林。人文茶林愈老,它所积淀的文化就愈深厚,这有点像考古学上说的文化层。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是六安各地正在书写的大文章。数据显示,六安约有60万人从事涉茶行业,拥有茶山约80万亩,如此看来,六安与其说旅游大市,还不如说是一座茶香浓郁的茶城。
  茶叶深刻改变了六安的旅游生态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围炉沏茶为例,这种陆羽钟爱的喝茶方式正在民间传扬。溪水边、山脚下、茶镇上、商铺里,人们围着一炉暖茶及茶点,或谈天说地,或凝神思考,或切磋琢磨。六安每年专门举办多场茶文化节,游人与茶商云集茶园乡镇。炉火红红,茶香氤氲,人情暖暖,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