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副 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新春赏联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谢明

  春联,是始终没有丢失的浓浓年味。
  春联,由两千多年前,春节到来,户户悬挂“桃梗”,又称“桃符”,压邪祈福,演变而来。一千三百多年前,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学界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自此以后,脱胎于桃符的春联,开始渐次出现于他处。清朝《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如今,在地球的任何一隅,凡有华人的地方,春联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喜庆元素。著名学者周汝昌说:“春联是举世罕有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大别山深处的西山地区,春联,又俗称“门对子”、“对联”、“楹联”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崇德尚文,代代相传,春节前夕,有“请对子”的传统。打年货时,不会冇掉买几张大红纸、墨汁,备“请对子”之用。西山的农户,对大门的对联,非常讲究,认为这是家庭的脸面,最能体现家庭文化素养、家风传承、德信操守,一定要自己拟定,或请学富五车的长者拟定,把上年的收获、感悟,来年的愿景、渴望,凝聚在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联中,这是相沿成习的自觉。在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现在,他们自知肚子里有多少“货”,依然遵从“请”,一来表示重视,二含自谦,三显恭敬;觉得请来的对子,更具仪式感,贴在大门和庭院,喜气洋洋火火红红,门楼上气宇轩昂,神采焕发,这个年才过得有新意、心里才踏实。
  进入腊月,有名望、善书法的文化人,成为五里八乡的香饽饽,这家拽,那家请,腊月里的日子,排得满满当当。一天到晚,忙得二脚不离地,腰酸背痛,两手发麻,晚上回到家,醉意朦朦。多年积累的功力,被乡亲认可和抬举,他们倒也乐此不疲。
  按照约定的日子,家主早早上门请先生。听闻先生将到,周围的乡邻备好红纸,也早早前来,笑脸恭候。先生入座品茶,稍事休息后道一声:“干活”。大家忙不迭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先生诙谐地说:“现在墨也不需要研了,就劳你们发财的大手,牵牵纸吧。”先生起身从自己行头中,取出大小不等的毛笔,顺势摆在笔架上,让主人准备两只大碗,一只空着,一只装七成清水。主人乘势递上拟好的文字,放在先生的右上方,先生心领神会,轻瞄一下,右手拿起毛笔,在清水碗里沾了沾,提起觉得可以,放在笔架上;再拧开墨汁瓶,将墨汁倒空碗中,顿时,浓浓的墨香,飘散在空气中。
  先生双手捋平红纸,消除凹凸,使其平展,随后拿笔,在盛着墨汁的碗里蘸了蘸,又在碗沿剔了剔,屏住呼吸,聚气凝神,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稍顷,一幅还盛着墨汁的对联,即大功告成。主人边连声道谢,边把写成的对联移至空白地方晾着,等候收墨。大家围拢过来,啧啧点赞。收获而归的乡邻们,带回家精心保护,等待除夕到来,一展其采,诱人眼目。
  近年,地方党委、政府顺应百姓的需求,每到腊月,邀请书法艺术家、文化文化志愿者前往乡村,义务为群众写春联、撰春联、释春联。现在,这是山里人忙年少不了的环节,他们赶“文化之集”,请“春节之联”。一簇簇人团,一副副春联,一张张笑脸,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已演变为山里的新年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活力。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漫步在整齐、干净、清爽的乡村,那一座座庭院的门楣上,红彤彤对联像一束束报春之花,扑面而来;又像是春联大展,林林总总、风格各异。
  在太平畈乡,我看到:“福临大地千门喜,党赐深恩万户欢”“户沐春风万事兴,人逢盛世精神爽”“共产党恩深似海,老百姓福大如天”。这些春联传达了群众普遍的幸福感,对党带来福祉而深深感激。
  在上土市,摆脱贫困的主人是这样写春联的:“脱贫不忘扶贫者,享福常思造福人”。上联表达了脱贫主人的感恩之情,下联则是告诫自己要时常铭记,是党的政策,才拥有幸福的生活,这是一副有深刻哲理和人性光辉的对联。
  太平畈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上,“无私天地物自春,太平景象人同乐”的对联格外醒目。不难看出,这里的公仆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营造了和谐、美好、快乐和幸福的新农村。
  我还看到:“携手同心描绘千秋画卷,开怀放眼谱写万世华章”“新时代新征程新年新春新气象、美蓝图美前景美卷美画美乡村”等;通过这些对联,传递出群众积极向上的态度,更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力量,新春之际,所到之处,那一抹抹鲜红的对联和人们欢笑声与鞭炮声,交织一起,为宁静的乡野,增添了喜庆与热烈,让你感受到年味的浓厚。
  新春的红对联,是观察时代变迁的窗口,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