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霍山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六安与上海的“缘分”(上)

丁美科 王桂红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07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从美丽的淠史杭到奔腾的黄浦江,从巍峨的大别山到高耸的东方明珠;从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六安,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共同的使命、相同的梦想、相融的情感,促成了“山海同袍”聚力前行。
  如今,两座光荣的城市,跨越时空,协同发展,文化底蕴正“聚变”为文化高度,山水资源正“裂变”为旅游优势,旅游产业正“嬗变”为发展速度……热血沸腾的激越之红、清澈通透的生态之蓝、绵延逶迤的灵动之绿、积淀悠久的厚重之古,犹如黄钟大吕,奏响了长三角“双城记”的最美华声。
六安与上海的历史文化血缘
  从历史上看,上海之所以简称“申”,渊源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上海地名志》记载:上海简称“申”,源自受封于这里的春申君黄歇。春申君名黄歇,是楚国丞相,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对楚国多有建树,与当时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63年,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宰相,并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十二县为食邑之地。春秋末期,越国吞并吴国,上海成为越国的一部分。到了战国中期,越国衰败,楚国趁机消灭越国,将上海地区纳入到楚国的版图。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又改封黄歇于“吴墟”,即今苏州、上海一带。
  “吴墟”的原址是原本十分兴盛繁荣的吴故都,在越、楚灭吴战争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成为“废墟”,故名“吴墟”。黄歇封吴后,重新修建了城郭,建筑了宫室、仓库等,开辟了“吴市”。新修后的宫室相当豪华壮丽,西汉时司马迁游览后,不禁赞叹道:“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春申君在其封地(上海)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相传,他曾主持疏浚东江、娄江、吴淞三江,造福于民。人们为了纪念春申君,便将疏浚吴淞江时开凿的一条水道称为黄歇浦江,简称黄浦江,也称申江、春申江。上海建城之后,便据此简称为申,后来,“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现在,上海仍然有春申桥、春申塘、春申村等古地名,这些都源自春申君。
  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至寿春(原六安市寿县),这样六安作为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属于楚国的一部分,黄歇又是楚人,上海自然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春申君黄歇在上海原本蛮荒之地不仅疏浚“三江”,更是开疆扩土,缔造辉煌,功在千秋。苏轼曾评价春申君:“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
  春申君和他的儿子“治吴凡十四年”,融合了吴、楚文化,发展了江东经济,使之成为“东楚”富足之地。综上所述,上海和六安不仅在历史上有“血缘”之亲,更在文化上渊源深厚,楚文化深刻影响了上海文化。
  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考古工作者在上海嘉定外岗和青浦区重固镇,都发现了楚国墓葬和楚文物。苏州真山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D1M1出土一枚“上相邦玺”铜印,据推测其为春申君墓。楚地东扩,使楚文化与吴文化融为一体,后来新兴的吴楚文化便日渐发达,成为中国文化之翘楚。吴墟作为吴楚文化融汇的纽带,春申君可谓功不可没,也就是从那时起,长江三角洲一带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