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童年
皖西日报
作者:许鹏程
新闻 时间:2024年02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许鹏程
记忆里,儿时最大的任务就是寻找食物,最大的快乐就是获得了可以吃的东西。 初春二月,田埂上冒出了稀稀疏疏的绿色,我们的寻食之旅就开始了。“扯茅展”是初春时节孩子们最快乐的游戏。茅草的花蕾,我们这里都叫它茅展。一双双小手,从黄绿相间的田埂上,拔出一把茅展,剥开外面的绿苞,白白嫩嫩的茅草花蕾就出现在充满渴望的眼前。迫不及待地送进嘴里,一股淡淡的甜味,一股野草的清香,立刻,让孩子们的脸上布满了笑容!你一棵,我一棵,吃腻了,就翻着花样吃。连着剥四五棵,放到手心里,用干瘪的小手拍拍打打,把它压得扁扁的,这就成了茅展粑粑。吃着解馋! 直到嘴里泛清水,实在不愿吃了,一群野孩子,拿着一把把茅展,在田埂上,在长满紫云英的田里,喊着,追着,笑着,闹着,饥荒的阴影好像不见了。 阳春三月,山上布满绿了。青木苔(酸杆子)开始抽苔了。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屋后小山上,青木苔遍地都是。折上一把,撕去外皮,掐去嫩头,除去老根,专吃中间一段。青木苔味很酸,头几口吃得龇牙咧嘴,一会儿就适应了,不停地连着吃,直到牙齿啥也咬不动才作罢。 四月一到,各色野果陆续登场。羊奶果(胡颓子)、大麦莓(红树莓)、小麦莓(刺莓),鸡屎莓(黑树莓),酸酸甜甜,可以吃个饱。 农历六七月,暑假季节,孩子们都成了牧童。骑着牛,漫山遍野跑。“放牛哥哥等不到酽齁熟。”(野葡萄,我们都叫它酽齁)“七月毛桃八月炸,九月毛栗笑哈哈。”“远看山上一点血,放牛哥哥跑不歇。”“一点血”,那是山楂成熟了。夏秋季节,就是为孩子们准备的,这时候的山野,就是孩子们的水果园、游乐场。 十月里,寒风起。山上的吃食基本没有了。山芋地里,还可以找到灯笼果。灯笼果的外面有一层沙网一般的壳,剥了去,里面是豌豆大小的果,酸酸的,不甜,还有一股青气,味道远没有上面提到的野果香甜。冬至左右,在竹园里,或是深涧里,还可以找到冬莓(覆盆子),酸酸甜甜的。这大概是山野一年里留给孩子们最后的美味了。 穷人的孩子早成熟,饥饿使孩子们早早就掌握了食品制作技术。我们这一代人,除了能准确的辨认山野里的吃食,也可以就地取材,制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我给大家炫耀一下我们的烧烤技术吧。晚稻收割后,田野里到处都在烧土粪。土粪包可是孩子们最理想的烧烤场。靠着火,扒一个坑,把山芋放进去。第二天早上上学时,扒开灰堆,山芋已经透熟。外皮焦黄,内瓤又甜又香,还混合着草木香气。 寒冬腊月,一般人家的孩子都可以得到一个烘篮。这是孩子们最好的烧烤炉。 星期天,一群孩子,拎着烘篮,口袋里装着从家里偷来的玉米、黄豆,奢侈的还有粉丝、粉条。找一个避风向阳的场所,几个脑袋围在一起,一场烧烤大餐就开始了。 刚开始,烘篮里的火还很旺,只能炒黄豆。把装雪花膏的铁皮盒放到火上,铁皮盒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外面焦褐色,火烤的;里面锃亮,很干净。放上四五颗黄豆,用小木棍不停地炒,一小会,就可以闻到黄豆的香气,听到黄豆噼里啪啦的炸开声,等到黄豆焦黄色了,赶紧把小铁盒夹起来,往手心里一倒,黄豆很烫,得不停地在两手间翻来覆去。不烫手了,一人一颗,在手里捏着,放到鼻尖前仔细的闻一闻,终于禁不住诱惑,往嘴里一扔,嘎吱,好香! 烘篮头上已看不到明火了,可以爆玉米花啦。数一数手中的玉米粒,记住哦,等会可别捡漏啦。用小木棍将灰拨开,把玉米粒放进烘篮里,用草灰盖上,几颗小脑袋挤在烘篮头上,焦急的等着……“扑哧”,小小的一股灰尘腾起来了,玉米花爆啦,赶紧夹上来吧。“扑哧”“扑哧”玉米花不停地爆,小木棍不停地夹。“数数,都夹上来了吧?”照旧,一人一粒。 烘篮里的火很小了,可以烧粉丝、炸粉条了。将长长的粉丝掰成小段,捉住一头,另一头放到灰中,看到灰鼓起来,赶紧拿起来,换另一头再烧。几秒钟功夫,一根粉丝就烧好了,焦焦的、香香的,放到嘴中,还没来得及尝到滋味就化了。 天要黑了,烘篮里的火也快完了,口袋里的食物都进了肚子,只留下嘴角和额前的黑印…… 如今,虽然年近花甲,我依然十分怀念那充满野趣的童年,怀念那久久萦绕在童年舌尖上的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