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身骨显像
皖西日报
作者:李玲玲
新闻 时间:2024年02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全身骨显像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测全身骨组织代谢异常的一种核医学影像检查,一次扫描可使全身骨骼显影,利于提示骨骼疾病的分布及病变特点,利于隐匿性病灶的检出,为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一次检查可以看到全身骨骼,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骨转移病灶并评价其治疗效果;对于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可以帮助排除骨肿瘤。 目前全身骨显像无明确禁忌症,其适应证主要有: 1.有恶性肿瘤病史,可早期寻找骨转移灶,灵敏度高,发现恶性肿瘤骨转移灶可较X线摄片早3至6个月,也可用于评价其治疗效果。 2.诊断早期骨髓炎。 3.检查原发骨肿瘤患者其他部位受累情况及转移情况。某些原发性骨肿瘤的骨外转移灶也能浓聚骨显像剂,对于成骨肉瘤肺转移的诊断全身骨显像明显比X线诊断敏感,但对于以溶骨性改变为主的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病变区摄取显像剂无明显增加,因此X线检查的灵敏度高于全身骨显像。通常对于病灶范围的显示骨显像比X线片大,并能显示骨质代谢异常的范围,利于手术方案及放疗照射野的制定,并可有效评估治疗后效果。 4.临床怀疑骨折:对于X线难以发现的细小骨折,全身骨显像有诊断价值,表现为疼痛部位在骨延迟显像中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 5.可对不明原因的骨痛进行评价。 6.可对疑似代谢性骨病进行检测。 7.可用于对缺血性骨坏死进行诊断:缺血性无菌性坏死最易发生的部位是股骨头,坏死初期表现为患侧股骨头区放射性减少,随着股骨头磨损髋臼,刺激血管重建,放射性核素摄取量逐渐增多,出现中心区放射性减少而周围放射性增强的“炸面圈”样改变;后期由于髋臼磨损更严重,放射性聚焦更明显,可掩盖股骨头坏死的放射性减少,但断层显像仍能见到“炸面圈”征象。 8.移植骨的监测:骨显像对判断移植骨是否存活有独特价值。骨移植后,待软组织损伤反应减退,局部骨显像若见移植骨处放射性近似或高于正常骨组织,表明血运良好,植骨成活。 此外还可以对可疑肿瘤患者进行筛选、为制定放疗计划提供依据、Paget病的定位诊断及治疗后的随访等。 检查前准备:1.医生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2.患者不用做特殊的准备。显像剂经静脉注射后,受检者应饮足够量的水,一般成人应保证注射显像剂后2小时内饮水量达500~1000毫升。检查前应嘱检查者将尿液排净,同时还应注意检查者的衣物和身体不能被尿液污染。检查者检查前应将身上的金属物品摘除,以免产生伪影。 检查方法:1.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骨显像剂是含PCP键的磷酸盐化合物,主要是99mTc-MDP,其具有血液清除率快、在体内较稳定,骨摄取迅速的特点。2.显像时间:全身扫描及全身分段显像一般应在显像剂注射后2至5小时内进行;对于肾功能正常的婴幼儿,因其骨显像剂清除率较快,可在显像剂注射1.5小时后进行显像。 检查注意事项:1.应保持患者体表清洁卫生,避免尿液及显像剂的污染。如果已被污染,应先清除污物后再进行显像,必要时也可做断层显像进行鉴别诊断。2.检查者应于显像剂注射后2小时内饮足够的水。3.显像前应去除检查者身上的金属物品。4.显像过程中患者应平躺、放松、不能移动。5.检查前应明确检查者近期是否使用了钡剂,若使用应待钡剂排出后才能进行该项检查。6.显像前检查者应排空尿液。7.对于全身显像难以清晰显示的病灶,可采用断层显像和(或)局部显像以提高图像分辨率。8.对肾功能受损严重或水肿严重的患者,若显影效果差,且条件允许可适当推时显像,待软组织排除显像剂,从而使骨和软组织的对比度提高,易于显示病灶。全身骨显像检查的辐射比较低,大约是6mSV,与一次胸部CT检查所受到的射线辐射强度类似,对于周围护理人员及家属保持适当距离即可,规范操作一般不会对检查者及周围人员造成辐射损伤,不必恐慌。 (六安市中医院核医学科 李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