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丰泽书屋
皖西日报
作者:舒富建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舒富建
暑热难当。闲暇之余,如不想宅家,又不愿被打牌、喝酒、玩手机等偷走光阴,那就建议你不妨到附近书屋:去遨游书海、放松身心、丰富思想、涵养文化、提升素质,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暑期一个烈日担当的晴天,天气预报舒城县最高温37度。上午8点多,虽说是家乡人,因几十年在外又加上是第一次,所以迫不及待朝早就耳闻的丰泽书屋走去。 十五分钟阅读圈。果不其然,10分钟不到,丰泽书屋就出现在眼前。 舒城老城关镇人知道,丰泽书屋位于昔日的舒城化肥厂、现在的化肥厂安置小区——丰泽春天安置小区大门南侧,于2020年6月1日正式开放,是舒城目前最大的城市阅读空间,不仅填补了城北公共文化场馆空白,也给周边居民提供了就近阅读学习的“悦享空间”。 立于门外,寥无一人,只是两旁玻璃窗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给人以共鸣。由此窃喜:来得早可以随意挑个好位子;同时也疑窦顿生:莫非这里缺少人气? 疑惑间来到门前,顺手拉开玻璃门,倏地,扑面之感:一边仿佛误入无人之地,里面安静无声;一边是书屋里读者众多,已快座无虚席。 据知,丰泽书屋共有4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设计时尚新颖,布局科学合理,开辟有少儿、成人、自习、休闲、活动等功能区;配有图书万余册,儿童读物、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类书籍,以及报纸杂志,分门别类、摆放有序、应有尽有。 定睛正面服务台墙上,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的殷殷教诲,熠熠生辉,发人深思。 环顾一楼,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阅读区域的儿童和成人,就是书屋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和近期开展文化活动的提示及预告,既透着便民亲民,又仿佛告诉来者:这是专为你量身打造的精神家园、书香驿站。 拾级二楼,依楼道而起的书墙,很容易让人想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至理名言;而当驻足楼上,眼前的情景不仅料想不到,更是令人惊叹,数张长条书桌旁几乎坐得满满当当。静观:青春的脸庞、专注的神情、奋发的模样;细瞧:有的在埋头阅读,有的正凝神思考,有的在认真笔记;倾听:除了偶尔的翻书声、簌簌的写字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响。整个空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书香。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目睹此景,禁不住想起年少自勉,置身其中,任由思绪飞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坐落此地的舒城化肥厂曾盛极一时,生产的“舒丰”牌碳酸氢铵先后荣获“省优”“部优”称号,企业走在全省小氮肥行业前列,产品远销省内外。那时,这里虽远离主城区,厂区、办公和生活区四周除了庄稼就是杂草,可令舒化人记忆犹新、令外人称羡的:一是职工生活有免费的管道煤气,二是洗澡有免费的澡堂,三是孩子到城里上学每天早、中、晚有厂里大客车免费接送。 斗转星移。昔日的厂房已无影踪,曾经的辉煌只能回忆。可地方党和政府却没有忘记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微笑曾做过贡献的舒化人。拆迁的职工除部分被安置在其他小区,大多安置在丰泽春天。一次,偶遇原舒化厂秦老师傅,他说,当时小区取名颇动了一番脑筋,之所以叫“丰泽春天”,是想到当年毛泽东主席住在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为了不忘本、感党恩,为了对生活的期望、未来的祝愿,所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名由此诞生。 可见,舒化人不乏才气也不乏福气! 不是?一直经此流过的三里河作证:多年前,这里破落的宿舍、厂区等,已被现代文明的小区取代;出行除了私家车,小区大门旁就有公交车站。如今,古稀之年的原舒化厂退休老职工们,除了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看书阅读,丰泽书屋近在咫尺。也许此时书屋里就坐着他们的子女、孙辈呢。 “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和帮助吗?” 蓦地,一个低而清晰的女声打断了我的遐思,这才觉出又走到了楼下。 “谢谢!”我转身走向室外,心里一边自我打趣:“悄悄地,我来了,未看一页书;悄悄地,我走了,未带一本书”,一边暗自高兴:“我要把那宝贵的座位与空间,留给后来的儿童和学子。” 屋内凉爽如春、冷热宜人;室外骄阳似火、热浪袭人。可此刻,比气温还要滚烫的是我已深受触动的心。因为,所见所闻所谈,他们脸上绽放的菊花般幸福笑容,一幅描绘在龙舒城乡文化惠民的美好画卷,一篇谱写在龙舒大地日新月异的恢弘叙事,正俨然在眼前展开、定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