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新视野·新观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保护革命报刊社遗址 传承老区新闻红色基因

——皖西老区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现状的调查报告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今年我会响应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组织会员结合皖西革命老区新闻史的研究,为在职新闻工作者探讨接受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教育的途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保护、管理、利用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的内容
  从我们初步了解的资料出发,列出调查内容:
  1、各县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党组织、红军部队、苏维埃政府、党领导的共青团、妇联、青年学生或其他进步组织办了哪些报纸、杂志及报刊的简介。
  2、各个报纸、杂志社当年办公地点的旧址遗址,现在位于哪个乡镇、村、村民小组(自然村)?原房屋在不在了?或原址现作何用?
  3、革命报刊社当年办公地点旧址遗址是否树立标识?保护、管理、利用情况如何?该址的管理人员是谁?如未加以保护、管理、利用,其原因是什么?如要树立标识,应怎么办为好?
  4、征求当地同志意见,对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的保护、管理、利用应怎样做为好?如作为红色旅游的参观点,对年轻新闻工作者或青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点,还要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的调查方法,一是致函各县区委宣传部、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作问卷调查;二是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
  二、皖西老区创办的报刊
  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规定宣传纪律方针,建立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宣传活动,而创办发行报纸、杂志是党的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李大钊于1922年2月12日,在北京大学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会上发表演说,强调新闻事业“是一种活的社会事业”,要在国民运动中“以尽指导群众,而为国民的宣传的责任”。所以在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异》周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为主编;1922年8月1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少年》(后改名为《赤光》)创刊。1923年4月10日,毛泽东和李达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创刊号出版。1923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瞿秋白担任主编。这些报刊在全国革命运动中取得了“舆论的指导地位”,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党从中央到地方组织,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努力创造条件办报纸杂志。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党组织、红军部队、苏维埃政府、党领导的共青团、妇联、学联等组织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红日报》《咆哮》《少年先锋》《共产儿童》《红旗报》《列宁周报》《苏维埃周报》等。在抗日战争时期,由省及各县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创办的报刊有《舒城战报》《六安日报》《农时杂志》《霍邱日报》《大别山日报》等。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报刊有《皖西日报》《支前通讯》《生活报》等。
  三、皖西革命报刊社的旧址遗址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组织的机关流动性较大,红军部队指挥机关也根据战争情况转移。由这些机关创办的报刊,一般没有单独的办公地点,是同机关同志在一起办公。从调查到的情况看,党组织机关或部队指挥机关所在地的旧址遗址,也是有关报刊社的旧址遗址。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红日报》(1930年1月),中共商城县委机关报,社址在金寨县汤家汇镇街道柳林组禅堂庙。房屋被国民党部队烧毁,现留下房基地。
  2、《咆哮》(1930年),中共商城县委机关刊物,办公地址与《红日报》在一处。
  3、《少年先锋》(1930年),商城县共青团机关刊物,办公地址同《红日报》在一处。
  4、《共产儿童》,商城县儿童局办的刊物,办公地址同《红日报》在一处。
  5、《红旗报》(1930年4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机关报,办公地址在中心县委机关内,在裕安区西河口乡郝家集。
  6、《列宁周报》(1930年冬),《党内生活》(1931年2月),都由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委创办,办公地址同皖西临时分特委机关在一起,在金寨县麻埠(建响洪甸水库时淹没)。
  7、《苏维埃周报》(1931年5月),由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办,办公地址可能同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在一处,在金寨县麻埠(建响洪甸水库时淹没)。
  8、《红军周报》(1931年2月),红四军机关报。《兵士运动》《红军生活》《红军党的生活》,均由红四军军部办,办公地点同当时军部在一处,在湖北省红安县。
  9、《红色战士》(1931年2月)、《红军画报》《消息汇报》由鄂豫皖特区军委政治部办,办公地点同特区军委政治部在一处,办公地点在河南省新县。
  10、《火花》(1931年4月),由中共皖西北特委办,同时期还办有《红旗》三日刊、《赤色先锋》《党的初步建设》。当时特区妇委会办了《鲁森堡》,少共国际办了《团的建设ABC》。办公地点同特委在一起,在金寨县麻埠。
  11、《红光日报》(1931年),中共霍邱县委的机关报。同时期,霍邱县团组织办了《前进报》。办公地点与霍邱县委机关同在叶集区姚李镇大顾店村大圩村民组,原房无存,遗址现为庄稼地。
  12、《列宁报》(1931年5月),由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办的机关报。同时期中央分局还办了《列宁》杂志。当时还有《少年先锋》《赤色儿童》。办公地点同中央分局机关在一处,在河南省新县。
  13、《红军报》《红军周刊》《战斗报》(1931年5月),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办,办公地点同军事委员会机关在一起,在河南省新县。
  14、《显微镜》(1931年冬),由鄂豫皖红军后方总医院办,办公地点在红军总医院里,在金寨县麻埠(建响洪甸水库时淹没)。
  15、《怒吼报》(1930年)、《血花报》(1931年5月),中共霍山县委机关报,办公地点与县委机关同在诸佛庵后街黄家行(现该处建有霍山县委遗址陈列室)。
  16、《鲜花报》(1931年),由六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办,办公地点同区政府机关在一起,在金寨县七邻湾关帝庙(现为袁岭小学)。
  17、《战斗》(1929年春),由六安县学联办,办公地点在六安城棚场县教育会机关内,亦说在六安三农学校内。
  (二)抗日战争时期
  1、《舒城战报》,由舒城县动委会办,办公地点在梅河镇老当铺,后迁到小梅山(建龙河口水库时淹没)。
  2、《六安日报》,由六安县动委会办,办公地点在六安城东大街刘铭传老屋。同时期有张月潭主编的《农时》杂志。
  3、《霍邱日报》(1939年1月),由霍邱县动委会办,办公地点在县城内大十字南街。
  4、《大别山日报》(1939年5月),由安徽省动委会办,办公地点在金家寨桂家湾(建梅山水库时淹没)。
  (三)解放战争时期
  1、《皖西日报》,中共皖西区党委机关报。1947年11月在岳西县汤池畈储家祠堂成立报社,出版报纸试刊号。1948年元旦在舒城晓天山里出版创刊号。1948年12月报社迁到毛坦厂五里外的一个茶坊内办公,1949年2月迁到六安县城一女子学校内。
  2、《支前通讯》,1949年1月由舒城县支前指挥部办,办公地点在县政府机关内,现为龙头塔西北侧县文化馆。
  3、《生活报》,1949年7月,由六安军分区办,办公地点在军分区机关内。
  另外,在清末民国初期,在皖西有影响报刊:《农务报册》,1902年由舒城县知县万祖恕办,地址在舒城县斌农中学堂内,现为舒城宾馆(招待所);《六安白话报》,1911年由六安志士张仲舒(同盟会会员)在六安城创办;《桃溪浪》,1919年由王仁峰批准学生创办。他当时任桃溪第二高等小学校长。该校现为桃溪中心学校。
  四、关于设置革命报刊社保护标识的建议
  在皖西创办的革命报刊社的旧址遗址,只有安庆市中共岳西县委、岳西县人民政府在《皖西日报》创刊时的旧址处立了标识碑,其他的地方均未设置保护标识。
  遵照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22年8月12日公布的《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提出以下建议:
  1、由市委宣传部或县(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市、县(区)文化和旅游、退役军人事务、党史研究等部门对现属我市辖区内的革命报刊社的旧址遗址根据其历史价值、教育作用、纪念意义和保护现状等进行评估,认定为革命旧址遗址,并报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2、市、县(区)人民政府应为认定的革命报刊社的旧址遗址设置保护标识。各个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保护标识的样式(材料)应统一,由文化和旅游会同退役军人事务和党史研究等部门设计、提出,报市有关部门联席会议审定后制作、悬挂或竖立。其经费由财政拨给。有的报刊社遗址同所属机关在一起,而其机关旧址遗址已得到保护并设标识,可在其旁立标识;对因建设水库被淹没的旧址遗址,可随同报刊社所属的领导机关遗址一道,在淹没区附近设置标识;如报刊社原房屋无存,可在遗址地块附近村镇设置标识。本会可提供已收集到的各个报纸刊物的简介材料,供制作者参考。
  3、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应注重宣传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所承载的光荣传统、革命精神和历史价值。
  4、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可选择影响较大的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创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的新闻史教育等基地,积极发挥革命报刊社的社会教育功能。
  5、皖西学院等高校的新闻专业院系可有计划地将革命报刊社旧址遗址所承载的皖西革命新闻史、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