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同与发展:六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策略研究
皖西日报
作者:陆红轩
新闻 时间:2023年09月26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陆红轩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省正式纳入长三角规划;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上海市松江区对口帮扶安徽省六安市;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从一个区到一个市,上海和六安的合作实现“两级跳”,为助力六安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一、六安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2022年,六安市坚持“链上大合肥、融入长三角、牵手大上海”策略,出台《六安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立足六安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全面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1、在产业对接方面 六安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入研究上海等地优势产业外溢趋势、配套需求,解析本市“5+1”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厘清产业“链上”沪苏浙、配套合肥市的关键节点,编制产业招商图谱和合作清单。主动参与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打造全国知名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工程,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重点城市举办文旅推介活动,积极打造文旅康养基地。通过举办系列合作推介活动,加强六安与沪苏浙城区对口合作,积极推动与沪苏浙相关市(区)共建合作,目前已有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与上海、苏州、合肥等长三角重点城市相关园区建立合作关系。 2、在文化融合方面 红色文化底韵厚重是六安与长三角地区的共通精神内核,红色文旅合作是六安“融长入圈”的重点任务。2022年,上海共青团与六安共青团制定《上海共青团与六安共青团对口合作方案》,聚焦两地红色文化传承,开展双向红色文化交流研讨培训、夏令营研学活动等,共建共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绿水青山,红色六安”安徽六安(上海)文化旅游推介会多次走进上海,“乐游长三角·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开行,促进上海与六安红色文旅交流合作。“上海—六安党校系统红色资源专家库”,互设革命传统教育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在课程研发、科研咨政、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3、在协同合作方面 坚持与上海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高位推动等高对接,成立顶格推进的领导小组,坚持用一体化视野对标找差,学习借鉴沪苏浙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连续三年实施“对标长三角一体化”改革,推行110项改革任务,选派173名干部赴沪苏浙跟班学习。优化产业合作工作推进布局,聚焦沪苏浙,确立书记市长任双指挥长的指挥部、6支市领导任纵队长的产业纵队、3个重点区域合作联络处的“1+6+3”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细分主导产业、专注主导领域、久久为功”专项行动。 二、六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发展策略建议 新时期,六安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据本地区的条件,找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蹚出具有特色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对接长三角大型农业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六安农产品物流链和销售矩阵。二是树立新发展理念。依托森林城市、中国氧吧、中药材等优质康养资源,大力发展康养、养老、健康管理、生物制药等新业态,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高品质健康生活基地。三是持续加强红色文旅合作。进一步挖掘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引进上海先进技术理念对现有场馆、线路、服务等进行改造升级,满足长三角地区游客多种需求。大力开展红色文创、红色文艺等项目开发,提升变现能力。加强与长三角场馆、学校、企业等单位对接合作,提升知名度,积极将六安打造为红色旅游和研学目的地、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样板。 三、六安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建议 长三角一体化是六安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六安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要素不充裕、思想解放不完全的问题。 一要拉高标杆。顺应发展大势,把六安放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大格局和长三角41个城市赛道中审视和定位。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担当来谋划发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锚定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升级版。 二要锻长补短。要发挥六安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吸引和集聚高端经济要素、高能级经营主体、高层次人才和全球资本,推动六安成为长三角不可或缺的重要增长极。 三要重点发力。围绕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率先突破,谋划实施一批升级版的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实现全市域、全方位深度融入。 四要强化协作。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配套能力,实现产业互利共赢。 五要人才交流。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仅要让人才“走出去”学习,还把优质培训资源“请进来”指导。力促六安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等高对接,推动形成人才成长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中共六安市委讲师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