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平凡
——序单桂凡文集《平凡话语》
皖西日报
作者:黄圣凤
新闻 时间:2023年06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清晨,她迎接朝阳奔赴现场,只为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真相;深夜,她挑灯夜战辛苦耕耘,为的是把最新资讯奉献在荧屏上。一则则重要信息的背后,有她奔走在新闻一线的身影。
一说到单桂凡,先得说说她的敬业。
要说她是铿锵玫瑰吧,她其实形象很婉约,也很感性;要说她是一挂垂柳吧,她又总给人一种坚实而有力的感觉。
平常状态下,很少见她穿裙子。大多一条牛仔裤,一双平底鞋,肩扛摄像机,步伐轻快,一副干练的模样,闪烁着职业女性的光泽。
我说,挺累的吧?
她说:忙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很幸运!
单桂凡总在忙,像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不是在采访,就是奔波在采访的路上,细瘦的身影常常伴随着漫天星光。她所做的,既是她的事业,又是她的热爱,从这点来说,单桂凡的确是幸运的。所以她累是累,她也快乐着!
见惯了她的微笑,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她是铁打的。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我看到了她背后的困境和焦虑。
桂凡有两个孩子,老公在异地工作,经常出差,俩孩一个在老家,一个在合肥,一家四口人,分散在四个地方。白天一门心思在工作上,晚上忙完了工作,拖着疲惫回到家,心里总有一种空空的感觉。尤其是在静静的深夜,会无法抑制地想孩子,心中弥漫着一些歉疚。她最希望的,是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在一起。
桂凡小声慢语地叙述,仿佛是在缓缓翻动一本书,让我看到了那里的春秋。
也许月亮的纯净与洁白最能呼唤真实的人性,这一刻,她内心的柔弱才像丛林中的春草,在静谧处冒出芽来。她的眼泪就再也忍不住。
但每一个清晨,她又会准点出门,精神百倍地出现在这样那样的现场。记者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采访,录制,撰稿,剪辑,制作,配音,主播,主持,融媒行业每一个行当的工作,她都能拿得起。
我夸她的时候,她就说:“年轻时不忙忙,老了后悔。”
这个“忙忙”,其实就是奋斗,但从她的嘴里说出来,是那么质朴,也那么生活。
2021年5月,叶集区作家协会成立,桂凡加入了作家协会。桂凡对文学是有着一种渴望的,新闻学和文学虽然有着共同的 “祖先”,但他们对世界的呈现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撰写新闻稿对桂凡来说是轻车熟路,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她说她一年大约有200多个稿件。而文学是停在远方的一个梦想,她常常有写作的欲望和冲动,毕竟时间有限,工作几乎占满了她全部的时间。
我说将来等你工作清闲了,有了时间再写罢。她也比较认同。工作就是阅历,生活就是阅历,现在不断地积累,将来有一天厚积薄发,写作不论早迟。
多年来,她不止一次地采访我,因为人代会、党代会、妇代会、教师节,因为文学创作,因为获奖,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等,她采访我的次数已经记不清楚,我们之间的对话既是工作,也是真情流露。因为她对我的欣赏,也因为我对她的欣赏和爱。有时候也许很久不见面,但是心还是靠得很近。
记得比较清楚的是2014年5月,我在中宣部文艺局、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联合征文中获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现场领奖,著名电影演员岳红朗诵了我的文章《让兄弟姐妹都开花》。之后单桂凡采访和报道这件事情,拍一个短片,那时候她的认真劲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画面的丰富,她精心构思策划选择各种镜头,家里的,学校的,作品主人公所在的河南陈淋子;书房的;客厅的,厨房的;生活的,工作的;自己的,相关人员的;实际采访的,他人点评的等等,画质、声音、文稿都精益求精。她的这个作品后来在“安徽省广播电视奖”评选中,获得“电视新闻类”三等奖。生活总是奖赏那些踏实、肯干、用了心的人。
加入作家协会,桂凡说,她是想靠近文学,靠近作家,靠近文学爱好者们。因为对文字的一份爱,一份执着,所以她在繁忙中尽量抽出时间参与作协工作。她总是很谦虚地说,“我什么也没做”,“文章也没怎么写”。她就是这样,总希望能多做一些什么,总希望能给予别人一些什么,老是谦逊自己做的不够好。
现在,桂凡想把自己多年的新闻稿件结集,长期行走在皖西大地,奔波在新闻一线,她说:“所有这些文稿都是我深入基层,扎根泥土,走进百姓,而后提炼出来的,简单、普通,又平凡”,所以她将作品集取名为《平凡话语》。
“简单、普通,平凡”这是单桂凡对自己文字的评价,我想说的是,平凡最珍贵,平凡即是大美!
《平凡话语》收录单桂凡新闻报道近百篇。分为十个篇章:《新时代好青年》、《最美追梦人》、《身边的榜样》、《爱如山》、《甜如蜜》、《见证》、《余热》、《带着梦想飞》、《幸福密码》、《向未来》。
桂凡过去是合肥财经学院的一名教师,转入媒体工作14年了,她只记录了中间12年的精华。12年来,毫不夸张地说,单桂凡踏遍了叶集的角角落落:从开发区厂房车间,到主城区大街小巷;从道路崎岖的陡峭山岗,到辽阔广袤的乡村田野;从基层一线的百姓家中,甚至到救援训练的橡皮艇上,桂凡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最朴实的“真、善、美”,桂凡说:“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一颗真诚的心。”
《平凡话语》的内容,很有现场感,很有画面感,阅读的时候可以清晰地感受“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读者自己也如在镜头中。
以《“花甲老人”台运江的幸福生活》一文为例,有【口播】,有【现场笛子音…】,有多人的【同期声】,这不同于一般文艺作品的结构,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独特性和体裁风格。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花甲老人的忙碌和幸福,似乎也能听到鸡鸭的和鸣,二胡、笛子、手风琴的质朴旋律,看到一群追赶时髦的“老潮人”,更体会到新时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广大普通群众的开心和舒心。
我们大家平时读到的小说、诗歌、散文可能很多,看到的电视新闻、各样媒体报道也很多,像《平凡话语》这样干干净净的、平面的、带视角的新闻可能不多,它仿佛电影的脚本一样,对话生动,场景立体,布局鲜明。相信《平凡话语》一定会给你带来一种不平凡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
《平凡话语》收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叶集大地上的人和事,都在《叶集新闻》或者六安广播电视台播出过的,很多是大家熟悉的或者亲历的,会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平凡话语》反映的是社会方方面面,展现的是叶集发展的步履,可以说,一本书就是一部叶集大事记。对整个叶集来说,也是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
《平凡话语》是一部正能量的书,也是一部有情怀、有温度的书。同时也是单桂凡工作的线路,人生的轨迹,呈现了一个平凡媒体人令人敬畏的职业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最好印记,是作者“跑”出来的文字结集。
2022年7月,叶集正式挂牌中国“文学之乡”,叶集的文学人、文化人都很振奋。叶集是文藻之乡,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也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厚土。文学既是叶集的“土”,也是叶集的“根”,更是叶集的“花”,叶集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单桂凡《平凡话语》给“文学之乡”又添了一枚美丽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