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乡音慢慢老
皖西日报
作者:丁迎新
新闻 时间:2023年01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丁迎新
阳光正好,不热不寒;空气正好,清新甜润;山水正好,绿意勃发。在这万佛湖上,又有哪一时哪一刻不是正好?从晨曦初露时出门,一路行来,直到山在脚下,俯瞰绿峰护碧波,老陈的每日功课已告一段落。有幸生在此地,活在此地,也算是人生的福气吧,下一步该是老在此地了吧? 启动下山的步伐,拽出腰间缠绕的布袋,取出折叠铁夹,向路边草丛处瞄,见着废纸、饮料瓶等垃圾,悉数收入袋中。这是每日功课的第二阶段,用老陈的话说,是锻炼身体和公益环保双功效,乐在其中。毕竟年岁在那,一次次弯腰勾头,发僵发硬的脖颈和腰身酸溜溜地痛。那就站住脚,歇歇,眼睛不闲着,放眼四望,望满满的绿意荡漾,水天一色,云白风轻,比药还管用,立马起效,广告语“腰不酸腿不痛”就是为此时的老陈说的。难怪人们眼里的老陈永远是精神的小老头。 手脚忙,不影响大脑,思绪再度动荡浮沉,逼着老陈理理清,理出主张。 昨天接到大儿子的电话,身在北国军营的大儿子扎根边防已三十多年,一再抱歉地说,这辈子都属于那了,家乡只能刻在记忆里。之所以抱歉,有两层原因,一是和家乡的距离从此不再有机会拉近,二是没能兑现当初对父亲的承诺,早日还家,回报家乡,尽孝双亲。也一再苦求爸妈到他那去生活,尽早适应,在那养老。和以前一样,老陈劝儿子安心工作,不用操心能自己照料自己的父母。也一样熊了儿子,别跟老子说普通话,从你那,我要听的是家乡的方言。类似的情况,对远在国外的小儿子同样不可避免,平时你说什么语言管不着,跟老陈通话时必须要说中国话家乡话,那是根,到哪都不能丢。 早就是国外一家大学教授的小儿子更有意思,娶的是外国姑娘,生的娃也只会说洋话,自己有空就在网上找家乡庐剧和黄梅戏看,边看边复习乡音。老陈有硬性要求呀,你要是连家乡话都忘了,一是别回来,二是别打电话给我,指望我和你妈去你那居住生活更是没影的事。两个儿子都在争取父母到自己跟前养老,哪敢懈怠,当作工作一样努力,隔三间四主动找父母在电话中聊,嘴上不断地说才不会忘。 转过山角的一棵树上,一阵凄惨的鸟叫扑面而来,老陈站住脚仔细地找。看见了,绿叶缝隙里有个窝,一只还没长完好的小鸟半截在窝里,头伸出窝外,向着四周没命地叫。它父母哪去啦?不会是遭遇什么不测了吧?小鸟饿久了,孤单久了,没法飞,只好凄凉地叫。 它说的是不是土话?其他种类的鸟应该是听不懂的,听不懂,也就没办法帮它。唉!小可怜。树太高了,我老头子也帮不上你呀,但愿你父母能平安回来,早早地回来。我陪你一会吧。 到家了,背上的布袋只装了一小半,比以往越来越少。游客的自觉性大有好转,再这样下去,我这个义务清洁工只怕要失业了。几个塑料罐堆到屋后角的筐里,攒满了一起卖,垃圾扔到垃圾桶,布袋抖抖干净,和折叠铁夹一道挂到门口,明天早上再用。 刚坐下喝口茶,本村的邱老师进了门,张嘴就喊陈老师好。如今,还叫老陈为老师的,恐怕只有喜欢写文章的邱老师了。为写万佛湖的过去和现在,没少从老陈这找素材,谁叫老陈是见证人呢,见证参与了龙河口水库筑坝蓄水的过程,当过民办教师,喜欢读书,古今书都读,包括地方史志,肚子里货不少,是邱老师写文章必不可少的。 又寻宝来了?老陈开玩笑。 那是,您肚子里有矿呀,不用可惜了。老陈喜欢好学上进的邱老师,有求必应,为帮助他写作,还介绍他与两个儿子建立了联系。 哈哈!已经让你开采得差不多了,你看,肚子瘪了。 那今天不采矿了。受您儿子的委托,得当一回您的老师,教您两样事。老陈这才发现邱老师是拎着两样东西进来的。一一打开,有价格不便宜的智能手机,有几个是监控探头,买手机也就罢了,要监控探头干么?不用问,邱老师边忙边主动交待。您儿子说了,要为您装上微信,以后直接视频通话,能听见也能看见您。这探头屋里屋外都装上,随时掌握您的安全,还能听到您和人说话,等于人在家中,不愁忘了乡音。 老陈乐了,儿子倒是有心。不行,下一步还得施加压力,对两个儿子进行考试,谁赢了,以后可以考虑到谁那过。心里刚窍喜了一小会,又迅速悲戚上了。 唉!还是不糊弄他们吧,这辈子哪也不去了,就陪着这万佛湖,听着乡音慢慢老。带着乡音入土,生我养我的土,乡音如果是种子,要能生根发芽才好。欣慰的是,大儿子志在军旅,做到了忠爱家国;小儿子学业事业有成,但身在国外,得想办法鼓动他回来。 陈老师,装好了,我来教您怎么用。 好呢,我老头子也得跟上新时代呀,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