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那些年,我的故事
皖西日报
作者:陈绪江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陈绪江
回望来路,中国一步步走来,改革开放,42年,一个个瞬间,一个个奇迹,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击节赞叹。 今天,我用自己的方式勾勒讲述这段历史,用自己的故事为“改革开放”加以注解—— 红薯和玉米 记忆中,中国人能普遍吃饱肚子,是1980年以后才有的事情。80年代之前,那时的家庭都有兄弟姐妹好几口人,家庭条件好的偶尔能吃上白面条,晚上父母还要嘱咐孩子不要到处说吃了面条,每次放学回家吃饭都要争着第一个盛饭,拨开表面的红薯玉米盛下面的白米饭,但也会因此常常挨揍。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其实没有经历过大饥荒,对于真正的饥饿也无亲身经历。70年代的水稻亩产在500斤左右,那时候还没有杂交水稻。其实,那时挨饿的时候并不多,但家里的大米确实不够吃的,很多时候是红薯当饭,一大锅红薯里面点缀着少量白米,这是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深刻的记忆。人口多的家庭,口粮少,就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不过也不至于饿死人。70年代袁隆平还在湖南农科院研究杂交水稻,杂交稻也没有全面推广开来。80年代,土地承包。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赌咒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生死契约”,偷偷摸摸想走得更远。1980年5月,邓小平公开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这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加之杂交稻推广,化肥农药的普及等综合因素,水稻的产量上去了,各家农户的水稻就能亩产800斤以上 。80年代后人们不再吃红薯了,顿顿白米饭管够,各家种的红薯都拿去喂猪了。 197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才突破3亿吨,2015年至今每年都在6亿吨以上。在耕地面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中国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袁隆平的杂交稻功不可没。我们应该记住袁隆平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农业科学家,他为提高国家的粮食产量,为让中国人不再挨饿艰苦奋斗了一辈子。生在21世纪的孩子们也许再也不会体会到少吃缺穿的年代,那样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要在内心深处、在骨子里面、在流淌的血液中记住国士无双的“袁爷爷”、记住小岗村、记住改革开放。 记忆中的“小霸王” 每个从80年代过来的人,记忆里肯定有着那么一抹淡淡的黄色,是的,就是小霸王卡带的颜色。那时的孩子肯定还记得小时候以电脑打字为由向父母软磨硬泡的买游戏机的样子;还记得那年暑假一群人围在电视机前的疯狂;还记得按时给电视机降温,声音开到最低,以便随时能听着家长脚步声的忐忑。而那时的我已经结婚成家(90年)。成家了之后还是要继续学习,就要学习打打字。当然更要打一把游戏。于是乎一台“小霸王”到家。现在想来,那时小霸王之所以成精,根本原因是当时天空之下没有一片畅快的体育和娱乐。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合法席位。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改革开放使中国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据不完全统计,1978-2018年,中国获得的世界冠军总数超过2000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世界冠军们纷纷通过微头条表达了对祖国的骄傲与自豪。当然,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华灯初上的夜晚,看到各个广场上老头老太快乐的舞姿。 现在,我时常回想起记忆中的“小霸王”。如果在座的同仁也曾拥有它,那么麻烦了,你要唤起的也是童年的记忆,而随着记忆逐渐披上那昏黄的“特效”,这时的我们应该已经开始变老了。也许为党、为人民、为单位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正是返老还童、年轻有为的永久秘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