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东石笋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粮食与饥饿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扬

  2021年小满的次日,“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2日13时07分与世长辞,举国震惊。袁隆平院士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他的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去世的当日午后,我所在的城市,“饿了么”的外卖哥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已饭饱的我不禁回想起1978年前的我。
  那年夏,我初中毕业参加文革后首届中考并考取中专,轰动十里乡邻,众乡邻认定我自此“端上铁饭碗”,不愁吃不饱。吃饱饭是那个时期所有人最大梦想。
  我出生于1962年,之前的3年,由于遭遇3年重大自然灾害,饥肠辘辘的父母哪敢生孩子,在最低生存需求都不能满足时,何谈传宗接代?据后来的几次人口普查,1962年出生的属虎的孩子呈“井喷”之势,是因为自然灾害过去,有口稀饭填肚子,才有了我们存世,但国人仍在温饱线上挣扎,稍有疏忽,又会重受没饭吃的“二茬罪。”我10岁,家中放一头牛,我边读书边放牛,生产队一年给半个劳力的工分,每天5分,年终分配18.5元抵扣购粮款,全家填饱肚多了一份保障。邻居一户姓倪的人家,人口多,比我仅大三岁的半大孩子出满勤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天只挣女劳力一半工分,社员们叫他“三分半”长达5年之久,他不敢生半点气,都是为了混口饭,不挨饿。那时生产队里种的是双季稻,早晚两季水稻亩产不到500斤,除去交公粮卖余粮,剩余的粮食按家庭成员全年工分多少分配口粮,到次年的小满青黄不接时节,工分挣的少的家庭几乎断炊。缺粮是农民生存最大难题,饥饿与数亿农民如影随形。
  1973年,农业学大寨在全国掀起高潮,宽6竖6每平方36株的合理密植成为粮食亩产600斤过黄河、800斤跨长江的“硬件”。刚上初中的我为家庭多挣一点糊口粮食,星期天和寒暑假跟大人下田劳动,插秧时常常偷懒在竖6上少栽一行,手持一米长木棍的生产队长丈量发现不达标,眼珠瞪得吓人地骂:你给我滚上来,不要栽了!因此我挨过队长的棍棒教训。到了收割打谷,尽管当时秧棵栽得多么标准,产量还是过不了“黄河”。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稻种不行。
  水稻产量跨“长江”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责任制,家家种上杂交稻,社员们不费什么劲都能让水稻单产超过800斤,并且还逐年上升,社员们交了公粮卖了余粮,家家还能粮满仓。我春节回父母身边过年,父亲掀开粮仓说,多亏有了袁隆平,我们现在撑开肚吃也吃不完,尽管父亲对袁隆平知之甚少。
  我见袁隆平院士是2012年9月中旬,他率领的团队在霍山下符桥镇沈家畈村试种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示范攻关。9月19日,已经80多岁的袁隆平院士身穿细条白衫,像一位老农徒步来到试验田边仔细查看水稻长势,听取试种高产水稻全程跟踪汇报。我随一众省市媒体记者靠近袁隆平身边,看他在收割测产现场随手抓起一撮稻禾,专注地数着稻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陪同的省农业专家组和市、县领导说:“在大别山边缘区500米以下昼夜温差小的自然条件下,水稻长势这么好,已经超过了预期目标。”说完他抬头看看天,几朵白云悠然漂浮在苍蓝的天空上,那样安谧。随后省农业专家组给新闻媒体一份新闻通稿,报告袁隆平院士团队在霍山121.16亩攻关试验超级稻测产结果:平均亩有效穗616.5万,穗粒数220粒以上,千粒重29克。这组数据叫人惊喜交集。
  当日下午,袁隆平一行转道千人桥镇五里村,那里有110多亩低海拔地区超级稻高产攻关试验点。袁隆平顶着炎炎烈日,视察“吨粮田”攻关项目进展情况,他一边听着攻关技术专家的介绍,一边清晰又有力地赞叹:“超级稻低海拔地区能达到亩产800公斤,了不起,了不起!”随行的人民日报记者向他转述当地老百姓“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水稻”的惊讶,袁隆平高兴地笑了起来:“那是不假,他们肯定没见过。这个水稻一株能长五六百粒稻子,他们种的一株只有三四百粒,肯定不一样的,他们当然没见过……”在场所有人都鼓起掌来,笑声、掌声久久地回荡在金黄的稻田里。
  袁隆平院士凭借“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信念,解决了中国十四亿人吃饭问题,让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端牢自己饭碗,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前无古人的创举,国人怎能不敬重和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