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光辉照我心
皖西日报
作者:李景涵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景涵
我今年82岁,回头看看走过来的人生道路,逝去的岁月像一股清泉荡漾着缓缓向我淌来…… 小时候上学,像牛犊被老师牵着走,省下早点钱捐献飞机大炮(抗美援朝),儿童节吃着国家发的糖果,参加学校演讲竞赛,戴上红领巾,知道自己成了五星红旗的一角,自豪得走路都带劲。进入初中,大开眼界,我爱上了保尔,喜欢上了小二黑,结交了小林多喜二,还有敬畏的鲁迅先生。老师表扬我的作文,又叫我主编班刊。我像初恋的情人,拥抱了文学。老师叫我认真地读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初二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知道团是党的助手,感到无尚荣光。学校团委书记在我的《入团志愿书》上亲笔写的有铜钱大小的“准予入团”四个大字,一下子涌入我的眼帘,顿时浑身血液像在蒸笼里似的热起来。 在上团课时,我知道了世界上除了文学,还有更重要的政治。我因此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上了高中,学校组织新生瞻仰皖西烈士纪念馆,看着烈士的遗物,缺了口的大刀,带着血迹的衣衫,我浑身热血奔腾,好像进入了当年的游击战争,一口气写成叙事诗《大刀的故事》,在《皖西报》副刊《映山红》上变成铅字,就像中了状元似的高兴。《安徽文学》虽然退回我的小说稿件,但是编辑却给我写了信,满腔热情滋润在给我的指点之中。 就在这时,我经济源头断了水,我就想到《讲话》里说的,文艺工作者要到工农兵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北方那位神童作家(刘绍棠)不是嫌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有碍他的文学创作,毅然休学去了农村吗?我何不也到农村中去呢!于是,我毅然休学去了农村,先在小学当老师,后到公社当团干、新闻干事,整天在乡村里串,在田埂上跑,实实在在感觉到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写了散文叫“我爱上了农村”,《安徽日报》发表了。当我得知母校老师把我这篇小文章拿到班上宣讲时,十分得意和激动,认定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连续十几年,有消息、通讯、散文、小说,有剧本评论、社会调查等文稿见诸多种报刊,于1982年获六安地区文学创作一等奖,加入六安地区作家协会。 40岁那年,我在党旗下举起了拳头。在讨论我入党时,全支部党员人人举手,像山上的树林。我在那个大队工作了十三年。我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是刚到公社工作的那一年,时隔二十一年了。我夜不能寐,写了《争取入党的二十一年》一文,安徽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员生活》半月刊发表了。1984年,安徽省《江淮文艺》杂志社通过六安地区借调我到编辑部任助理编辑。同年“体改”,我所在的舒城县要我回来做对台宣传工作。其时,我的文学创作正处“上坎”时期(一位老作家的话)。但考虑到党员要服从党的需要,还是回来走上了新岗位。那时统战工作任务重,台湾当局坚持“三不”,对台宣传是一项特殊的工作,上级月月要报表,年年搞评比。我采写的稿件多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刊用播出,有些文章还给我一个“中新社记者”的头衔。这些文章都传到了港台和美国,广播剧《清明时节》传到了东南亚,通讯《六十四岁未婚妻》被安徽省外办主任方志明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六十岁未婚妻》,在海内外播放。 我先后担任过县台办主任、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县商会副会长、县海外联谊会理事。职务就是任务。1990年我被评为安徽省优秀统战干部,1996年被评为安徽省海外统战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加入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参与六安文史、六安文化名人丛书、舒城二轮县志的编纂工作,出了本小册子《滴水集》。反思今生,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开的花、结的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祖国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的幸福。要不忘初心、不忘党恩。“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应该是每个共产党员追求的思想境界,“惟斯人,吾谁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