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黄心乌烩豆腐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5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周启仁

  我家住的那条老街,人们称:穷人街。处在“红白”拉锯地区,一会儿游击队来了,一会儿小保队来了,一会儿过兵,一会儿土匪进街,街头萧条,人心惶惶,居民们在水深火热中生活,嗷嗷待哺,等待解放。
  回忆当年日子,衣不遮身,食不裹腹。一天三餐改为一干一稀,不是吃饭,叫糊肚子,糠菜半年粮。有钱人家常吃鸡鱼肉蛋,对于穷人来说简直是奢望,只有逢年过节时桌上才可见到它,所以孩子们天天盼过年过节,改善口福。穷人街上的家庭主妇们,为了过好日子,抓住季节,腌制各种咸菜,否则这一年就没菜吃,你看,季节到了,房子上、地上、架子上,晾晒的都是菜。春季腌春腊菜,秋季腌的品种更多些,如秋腊菜,大白菜杆子,萝卜干子,辣椒等。夏季捂黄豆,晒酱、腌大蒜头子。人们特别重视腌红大椒,做成辣椒酱。辣椒在饭桌上地位很高,被称为“穷人油”,因为有了它,那种辣味又下饭、又驱寒,每顿饭少不了。腌制咸菜,成为家庭习俗,季节一到几乎每家如此,有的家连菜都吃不起,端起碗,只能与腌腊菜为伍。
  父亲吃饭喜欢喝两盅,弄到钱,叫我拿着他的玻璃酒瓶,帮他打二两烧酒,硕大的酒瓶,只能淹住瓶底,酒打回来,他要摇摇,看有没有酒花,检查一番。至于下酒菜,爱吃黄心乌烩豆腐,也是唯一的下酒菜。叶家集湾里盛产萝卜菜,以霜后的黄心乌品质最好,棵小、杆子少、菜叶多、金黄菜心,令人喜爱。豆腐以南街台大美的为最佳,他做的豆腐,品质细嫩,筋骨好,没有石膏味。妈妈将豆腐打成小片,用猪油炕的两面黄,加上盐、姜、葱佐料,过到小瓦锅里,从锅洞里掏点浮煤子,放到小炉子上,端上桌,然后将切好的黄心乌菜心放进去,加点鲜猪油,用小火煨制,瓦锅里喷出阵阵香味,令人嘴馋,父亲一口烧酒,一口菜,津津有味,此刻是他老人家最快活的时候。三盅过后,酒劲上来,他的话便多起来,乘着酒力发泄日子的艰难。
  1949年5月,家乡改天换地,小街热闹起来,居民们恢复了往日的营生,开始了新的生活。时间编织的日历,一页一页翻过,经过曲折,走向改革复兴大道,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先烈们在革命时期憧憬的“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成为现实。家乡变化了,那条老街建成一个新社区,小镇已建成一座市辖区新城,人们吃有粮、住有房、行有车、病有医、穿的薄、轻、软,乘高铁……日子在画图中运行。
  我们这一代老人,身在其中,面对翻天覆地变化,感到无比荣光和幸福。当我忆起过去的日子,抚今追惜,也尝试做黄心乌菜心烩豆腐这道菜,尽管按妈妈的工序操作,做出的菜总是尝不出当年那种味道。我想社会发展了,人们味蕾也发生了变化,但当年父亲吃的黄心乌烩豆腐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