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遗忘的“庄台”
皖西日报
作者:时本放
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2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时本放
淠河从隐贤集穿街而过,蜿蜒向北注入淮河。在淠河东岸距隐贤集不远处,有一座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因村内住户大都是“孙”姓,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孙家老台子。村内不少人是土生土长的业余戏剧能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村庄是远近闻名的文化艺术之乡。 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时期,乡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社员们为繁重的劳动所累,加之交通闭塞,没有电力。人们孤陋寡闻,思想守旧,平时能听听广播,一两个月看次电影就很难得了。有时劳累了一天的小伙子们,晚上不顾天黑路远,三五成群到邻村去听听大鼓书。冬闲时,村里偶尔来次玩皮影、耍猴的等杂耍戏的,他们借地表演,换点粮食就走了……而在孙家老台子,却活跃着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那时他们把这个地方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令周边村邻赞赏不已。 记得每年到了十一月底,生产大队就要抽调人员排练文艺节目,他们农忙时是生产队里社员,演艺节目时,就像很专业的演员。那时他们排演的主要剧目是《红灯记》和《沙家浜》等样板戏,也有快板书、小品、三句半、乐器独奏合奏等短小精悍节目。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演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把春节期间的文艺宣传工作做好,大队克服困难添制了锣鼓及所需的各种乐器、道具,夜以继日地安排演员们排练。那时大队部就在我们学校旁边,一放学,我们就成群地跑去看排演。数九寒天,演员们为了一段台词,一句唱腔,一个规范的动作,要排练很多遍,他们常常是披着星星出门,戴着月光回家。时间久了,不免会有人说闲话,大姑娘小媳妇整天跟男人们疯疯傻傻,成何体统。村里有位刚中学毕业的女青年,自身素质条件极好,十分热爱文艺活动,像只百灵鸟,经人推荐她去大队里排练了一段时间,她的母亲不知听了啥闲话,总是阻拦她去参加排练了。大队干部知道后,就多次登门耐心地做这位女青年母亲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那位母亲,后来那位女青年也成了戏班子的骨干。组建宣传队,仅组织上重视是不够的,还需有懂演艺有组织能力的文艺能手,就是大家常说的导演。孙家老台子文艺活动搞得那么红火,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位演艺能手,他极热爱文艺活动,经朋友引荐曾自费到六安剧团学艺,回乡后自己刻苦练习,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人才难得,于是大队决定由他负责指导抽调人员排演。他果然不负众望,在短时间里把那里的文艺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过了元宵节后,大队的宣传队演艺班子就在生产队巡演,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举行。好在淠河湾每个村庄都有“庄台”,演出时不需搭建戏台。宣传队演出时按照需要选择地点较大,前面场地较开阔的的台子作戏台。那时戏场条件极其简陋,社员们去看戏要自带板凳,于是附近村庄的人们天还没暗,就让孩子们三三两两扛着板凳到几里外的戏场,占个合适的座位,以便看戏的人多时离戏台近些能看清演戏。灯光照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电力,宣传队购置了几盏汽油灯,把油灯汽打足后,戏场远近被照得雪亮。每场演出台下都有很多观众,直到下半夜结束时,观众才退场。 孙家老台子不仅有出色的演艺班子,还有一流的锣鼓队、绘画能手、书评能人。他们有时用漫画在各地巡展宣传,春节时为社员们写春联,绘画。遇到公社和县里开展庆祝活动,大队的文艺宣传队还经常到公社和县里汇演,这样一直活跃了十多年,直到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孙家老台的艺人们也随着时代的大潮,劳燕纷飞,到外地创业去了。 一个地方,传下来各种民间活动,如庙会,舞龙灯等等,但像孙家老台子那么多人,演艺精湛;那么多人,门艺全面;那么长久,活跃在偏远落后的乡村,对农村文化宣传的影响之大,实属罕见,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