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教育苑·教苑絮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个一”教育法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罗慧莉

  外甥女轩轩放学回来后耷拉着脑袋,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问她话,一言不发。无奈之下,我只好联系老师。
  老师在微信上发来一张图片。我一看,是轩轩的月考语文试卷,上面赫然写着:76分。红色的数字分外醒目,难怪轩轩情绪低落。我看了试卷,作文扣了18分。读了之后,发现作文最大的不足是内容贫乏,表达枯燥。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把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轩轩从小爱看书,阅读量并不少,平时能把一件事说得头头是道,怎么落笔就不行了呢?
  看来,光输入还不够。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语言,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要想顺利输出,除了阅读积累,平时练习也必不可少。于是,我为轩轩制订了学习计划——每天做到三个“一”,提高表达力。
  一位作家说过,造比喻句是训练孩子观察力和思维力的最好方式,坚持做三个月,可以让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有一种亲近感,从而提高描摹的能力。学习计划的第一个“一”就是让轩轩每天造一句比喻句。
  晚饭后,我和轩轩在小区散步。我一边走一边引导她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你看到了什么?它长得什么样?像什么呢?然后鼓励她大胆说出心里所想。我也积极参与,和轩轩一起头脑风暴。这样的练习持续了没多久,一串串生动的比喻句就从轩轩嘴里脱口而出了:“看,银杏叶像一只只黄蝴蝶在枝头飞舞。”“瞧,草地上的枫叶仿佛一把把小扇子,它们是小蚂蚁温暖的被子。”“呀,小池塘像面镜子,照出了大树妈妈美丽的身影。一圈圈水纹,像舞蹈家在转圈。”这些话多有诗意啊,我让轩轩把它们都记录在本子上。
  平时,我喜欢读诗。在我眼里,诗,是最凝练的语言。我想,让轩轩也读诗,是不是可以影响她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力?于是,第二个“一”是我每天和轩轩读一首儿童诗,然后交流各自读后的感受。有时候,也会一起背诵,抄写。久而久之,轩轩的语言真的变美了。
  如果时间允许,轩轩会每天讲一个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她从生活中观察到的,甚至可以是她想象创编的。除了训练表达力,讲故事本身就蕴含着构思、选材等作文能力的训练。有时候,轩轩状态不佳不愿说,我也不强求,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这便是第三个“一”。
  一段时间后,三个“一”的魔力见效了。轩轩的作文有了显著的进步:表达丰富了,语句生动了,字里行间闪现出了智慧的小火花。老师用红笔勾画圈出的好词好句也越来越多。轩轩不止一次喜滋滋地告诉我,她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里朗读,还贴在教室的学习栏里。老师也频频发来微信,表扬轩轩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是全班同学的好榜样。老师的肯定让轩轩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在我的鼓励下,她尝试着给报社投稿。没想到,第一次投稿,《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就被刊登在了《中国儿童报》上。轩轩欢呼雀跃,我也喜上眉梢。
  写一个比喻,读一首诗歌,讲一个故事,我的三个“一”教育法,经过实践证明,成效明显,同时也让我深深感悟到,家长的教育观会影响孩子一生。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在教育这条漫漫长路上,我们要耐心陪伴、引导孩子,和他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