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本书的故事
皖西日报
作者:王娟球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王娟球
人总是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精神乐园,每次遇见一本新书,总会给我带来欣喜与感动。书是智慧的启迪,是灵魂的洗礼,是情感的绽放,是解“困”的良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亲爱的安德烈》邂逅,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日夜厮守,成为我的精神伴侣,架起我和女儿情感沟通的友好桥梁,开启我“智慧教育”的美好时光。 周末空闲时,女儿总是缠着我陪她去图书馆看书,我欣然前往。进入图书馆,我便情不自禁地被书香熏染,总想寻一本好书来读。书架上《亲爱的安德烈》进入我的眼帘,我霎时被吸引,一个青春帅气的大男孩却透着深邃、冷静、沉思的眼神,书名如一杯温热的奶茶,暖暖的香甜流淌进我的心里,我决心带它回家,一探究竟。 《亲爱的安德烈》是当代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3年时间互通书信的集结,共收录36封书信,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记录了两代人试图消除隔阂与冲突的努力,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一个清晰而生动的范例。书中的安德烈独立、自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青春的叛逆,天真灿漫而不失风趣。书中与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问、对全球化的看法与讨论。妈妈龙应台以友好、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坦诚交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正面的引导、触及孩子心灵、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引人省思,洗涤人的胸襟!书中母与子关系的描写,更是触及到我的神经末梢,冲击我的内心世界,让身为母亲的我在书中彻悟——审视——反省——纠正——突破自己,成为智慧妈妈。 那段时间,我疯了似的啃噬吸纳书中智慧。每当夜晚降临,安顿好一切后,我便在书房与《亲爱的安德烈》相会,对一窗如水月光,薰一室氤氲茶香,静享“悦”读时刻。书中的安德烈18岁,对生活充满乐趣,听歌、踢足球、当足球教练、泡酒吧、开派对、独自旅行,自由丰富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中国孩子想都不敢想的。我的女儿14岁,进入初中后便在上课、下课、补课、作业无休止的循环往复中负重前行,哪里有时间去思考去尝试课本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假若像安德烈这样的孩子生活在中国,我认为他会被像我一样的家长严厉批评,纠正错误,而后端正思想努力学习,但龙应台却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个人’,我无权强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谈。”我被深深震撼住了,呆坐在书桌前,窗外遥远而又静谧的夜空星光闪烁,牵引着我走向更为宽广而又神秘的境地。我想我何时放下身段与女儿平等交流过,我何时放下母亲的权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我无数次自以为是的“经验”“教训”“心得”换来的何尝不是女儿“沉默”“反感”“封闭”的结果,人与人之间打开心扉,欢欣交流何尝不是以尊重、平等、坦诚相待为前提!我豁然开朗,闭上眼,任凭“思想”在无尽的夜空中驰骋遨游。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18岁的人。”龙应台的内心独白在我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盘旋往复,她不仅表达对孩子的爱,更是想通过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思所想,让孩子在温馨有爱、平等和谐的环境里成长。而我呢,对于女儿只有简单的日常生活交流,从未考虑去了解她,去认真倾听她的诉说,去和她一起像朋友一样谈天说地,聊人生、聊自由、聊自己喜欢的人、聊价值观、聊文化品位、聊政治时事、聊自己想说的东西,无拘无束,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而现实中的我,却对她的疑惑不满只是简单粗暴式的遏制或以母亲的权威横眉冷对,我是多么的残忍,我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一遍遍的反思顿悟带来一阵阵的心如刀绞,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可怜,因为她的灵魂是孤独的、无趣的,因为她的妈妈不懂得如何去呵护孩子的心灵,还不明白:她的女儿不是她的女儿,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她的“别人”!我难过得无以言表,想把自己狠狠地揍一顿,我决心改变我自己,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平等交流,彼此了解,恰当地给予指点迷津,减少青春期的烦恼。未来,我要让我的孩子在幸福快乐自由的家庭氛围里成长。 遇到《亲爱的安德烈》是我的幸运,它陪伴我踏上理想的征程,从此我在“智慧教育”路上,一路播撒阳光,一路歌声嘹亮……现在女儿甜甜地喊我“宝妈”,我美美地回应“闺蜜”,我们彼此信任互爱、吐露心声、交流交融,找到灵魂信赖的契合点,幸福快乐在每一个日子里尽情绽放。 感谢你,《亲爱的安德烈》,温柔了我的时光,让我在铺满荆棘的“教育”迷途中找到了方向,走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