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东石笋文学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四季再无夏秋冬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来源:皖西日报

  霍道兴

  记忆中农村的那些夏天,总是热不可耐,热得恨不能一丝不挂,热得找不到地缝可钻。
  小时候暑假里最深的印象应该是忙得脚不沾地的母亲。赶在日头露脸之前,赶着我们还在梦乡中流着哈拉子,她就已经不见了踪影。然而,因为家里孩子多,奔波不息的大人们麻木的脸上依然愁苦着,这样的拼命却换不来梦想中的丰衣足食,孩子们的日常需求很难得到妥善解决,一家人的生计依然是他们心头的一团乱麻。
  我们这些没心没肺的小屁孩,除了完成任务似的学业之外,更多的心思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玩耍。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有趣的游戏项目,除了上山摘桃采杏,就是下河摸鱼捉虾,顺便在河滩里游游泳、打打水仗,便是夏日里最开心的事情了。只是夜色开始覆盖,最难熬的时刻便到了。
  那时家里闷热得像蒸饭的大木桶。时不时地,还有蚊子、苍蝇的侵害骚扰,赶不尽杀不绝,弄得人牙根痒痒,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家家户户便都抬出了那种竹制的凉床,在院落里,在星空下,孩子们挤在一起享受夜风的吹拂。而大人们则坐在竹椅竹凳上,摇着芭蕉扇,不时驱赶着在孩子们身边嗡嗡乱叫的蚊虫,一口接一口地喝着粗茶,聊着张家山前李家山后,或不时地呵斥着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可以消遣,或追赶着萤火虫,或仍然继续着白日里与小伙伴们未停熄的战火,跑出了一身汗之后,舀一瓢井水咕咚咕咚灌下去。
  这样的时光,似乎要很久很久才能消除白日里囤积下来的暑热。有时接近凌晨,才在朦朦胧胧中被大人抱回屋内,而有些怕热的大人则直接在场院里躺到天亮。
  每天这样的轮回着,重复着,终于有一天,有了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从电风扇开始的。晚霞满天的傍晚,当大队队长从乡里搬回了当时队里第一台电风扇时,大人孩子们像看戏一样,涌到了队长家。一张八仙桌全部让位于这位“贵客”,白头发的,黑头发的,交头接耳,叽叽哇哇着,评头论足。当那缕强劲的风吹到了周围每一个人的脸庞,紧接着,又吹进了乡村的每一家每一户,夏天更开始变得凉爽起来,温柔起来。
  当村前村后秀气漂亮的楼房取而代之了泥土砌就的老屋和石头砌成的瓦房,当乡间的道路由泥泞变得宽阔平坦,当人们的衣着开始光鲜亮丽,当餐桌上渐渐丰盛而充足,当人们奔忙的眼神蓄满了希望的光芒,夏天,便不再是一种困窘,是一种煎熬。窗明几净,电器齐全,电扇也慢慢开始沦为配角。空调,成了人们最亲密的伙伴。餐厅里,凉风弥漫,家人围坐在一起,笑意盈盈;卧室里,清风习习,亲人们的呼吸平稳而惬意。夏天,不再是热的标签。季节,不再是焦头烂额的无所适从,不再是长夜难眠、交迫难堪的长吁短叹。
  除去了夏热的烦扰,秋燥的无奈和严冬的酷寒也随之而去,四季如春。生活条件的水涨船高,人们生产、工作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没有了外界的干扰和分心,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中,脚步更加轻盈,眼神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生活也因此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