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栏·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浅析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0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韩谋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旨在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综合素质。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变老师的“一言堂”,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故事化、游戏性、问题探究式的课堂导入方式;在课堂组织的小组合作、独立创作等教学活动中,也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去大胆想象、思考、讨论和探究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生字,理解句意和文意;在课堂教学时,先组织齐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发现依然陌生的字词和句子用笔标记出来,再以小组形式展开,通过学生互帮和自查的方式初步解决字词和句子的困惑。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分清主次。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这样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形式多样。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充分展示。小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都有巨大的潜能,他们不但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喜欢表现自己,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为他们创造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展现自己的机会,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示,也能够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能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亮点和不足。
    (作者单位:裕安区丁集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