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东石笋文学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醉墨临水不虚行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0月15日    来源:皖西日报

  程先畏

  9月19日,值此“临水古镇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临水酒业开酿大典”之际,我有幸随皖西作家协会一行赴霍邱县临水镇采风。早上七点钟,从皖西博物馆门前出发,一路向北,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抵达古壁山脚下的临水镇。
  我们在临水酒厂大门处下车,仰望高大的牌坊门楼,门楣上镌刻着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光宇先生亲笔题写的“临水酒厂”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甚是耀眼。沿着厂区宽阔的绿荫大道,我们来到“大典”活动现场,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落座贵宾席。我被眼前那特别喜庆、特别热烈的会场布置所吸引——红色的舞台、红色的地毯、红色的席位……举目所及,一片红色的海洋!
  时序金秋,颗粒满仓;各界人士,齐聚一堂。9时19分,大典在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鼓乐声中拉开帷幕。祭祀大典,我们在尉迟敬酒、玉洁救驾等节目里,重温了临水酒的历史渊源。作为临水古镇文化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典不仅是一场千年酒乡的文化盛会,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临水镇,酿酒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朝时,尉迟敬德在临水担任监察史期间,发现此地水资源丰富且甘冽爽口,是酿酒的天然资源,就极力兴办官方酒坊。从唐贞观年间的《霍邱县志》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酒坊数十处,居民愈千户。”当地酿酒之风从此盛行。
  到了清朝,吴隆兴坊的出现,开辟了规模性的酒坊,使得临水成为了一个有规模的酿酒之地。当时还有个秀才特意做了一副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成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化为龙。”更加佐证了这里的酿酒历史。
  临水酿酒始于唐、显于明、兴于清,一直延续到今天,渐成今日临水独有的酿酒工艺,也为临水留下极为丰厚的酒文化底蕴。
  大典就结束后。我们在活动组织方盛情邀请下来到临水酒楼用餐。之前,只听说临水人好客,今日一席,眼见为实:满盆菜,无素全荤;临水酒,大杯斟饮。虽是有悖于眼下“光盘行动”的倡导,但好在随行的几位美女作家主动要求打包存放,留作晚餐。
  午饭后,我们直接来到颇具地方特色的歌舞文化演出现场——临水粮站大院。说是粮站,其实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圆觉寺遗址之所在。
  圆觉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敕修,原有寺宇97间,明末焚毁,清重修,现仅存房屋11间。
  相传,朱元璋在安徽凤阳出生后,连续几年都遭水灾,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又一年水灾过后,朝廷的赈灾粮食被官员们贪污了,害得朱元璋的父母为保住朱元璋的小命活活饿死了。八九岁的朱元璋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只得投靠远在霍邱县临水集的姐姐。他听人说,顺着淮河往上走,七天七夜就可以走到霍临水集。朱元璋为了活命,只好踏上了千里寻亲之路。饿了就到沿河的庄子上讨口饭吃,渴了就到淮河里捧几口水喝,困了就在河边的草地上打个盹。不知是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是九九八十一天,这一天终于到了临水集。可姐姐家在哪里呢,爹娘临死的时候没顾上说,这里的人又一问三不知,总在人家屋檐下寄宿也不是个办法,不如就到附近庙里借宿讨口饭吃,然后再作打算。
  朱元璋在庙门口跪着乞求了半日,方丈毕竟修行多年慈悲为怀,就收留了这个小乞丐,安排了一个打扫神殿的活计。不管怎么说,小小的朱元璋总算找到了一个落脚的地方,暂时可以衣食无忧了。
  圆觉寺院内有一株千年银杏,目测树粗需3人合抱,高约40米左右,冠幅在200平方米以上。大树在历史的沉淀中聚集着磅礴的力量,虽饱经沧桑,仍遒劲有力,枝繁叶茂,树荫蔽日,年年结果。我们在游人如织的古树旁逗留了很长时间,或拍照留影,或细语低吟,或侧耳静听……
  临水镇古称“阳泉”,因汉朝时在此设“阳泉郡”而得名。这里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古迹遗址遍布。由于时间关系,像地藏庵、千佛寺、文昌阁、东岳庙等等,这些庙宇楼阁中的传奇故事和古今八景里的动人诗篇,我们都不能一一涉足领略。虽说有些遗憾,但也为下次再来找到了理由。
  回程的路上,我借临水釆风群的平台写下了我的《临水印象》:“古壁山下访古镇,淮畔风光含诗韵。一庵二寺藏三阁,八景九庙觅千寻。玉洁救驾传佳话,廉泉酿秫扬美名。飞鸟变凤鱼成龙,醉墨临水不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