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白马尖文学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母亲的微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5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淑清

  “二十七号床打早饭了。”母亲“哎!”应了一声,擎着一张微笑如菊花的脸,端过一碗米粥,一碟白菜豆腐,进了病房。
  从住进眼科病房那天起,母亲对每一个来访者都是微笑着,临走时不忘说一声,“谢谢你,辛苦了。”好像生病的不是她,而是别人。我知道母亲的微笑背后隐忍着多少柔弱与泪水,活到六十九岁了,母亲还是第一次住院,牵着她的手在医大一院门口散步,母亲噙着晶莹的泪光,“这么好的地方,我还是第一回住过,闺女是不是花很多钱?”我强咽下心痛安慰母亲,“用不了几个钱,你就不要担心了,我们还有合作医疗呢。”母亲停止询问,却习惯竖起耳朵听我们和医生的交谈,在医院的日子,母亲每一天都盼望出院回家。
  母亲入住的是普通病房,有两张床,母亲在靠近门口的那张床,二十八床的阿姨,比母亲小三个月,她女儿在陪护,女婿是海军军官,条件优越每餐基本是从外面餐馆订做,营养价值高的饭菜,我和弟弟的意思也想给母亲增加一些补身体的饭菜,母亲吵嚷着不许出去花钱,相比之下,在外定制的确要高一倍,为了不惹母亲生气,只好顺着她吃医院食堂。
  我们买回水果糕点,母亲总先对二十八床阿姨礼让一番。
  二十八床阿姨是白内障住了第七天就手术了,术完第二天就拆线办理出院,母亲在房间坐不住了,她在走廊里走来走去,伏在窗前的栏杆上眺望家的方向,我明白她焦急的心情,已经住院一周了还在接受各种检查,她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究竟怎么了?每进行一次检查,母亲虽然表面绽放着微笑,可她的内心在激烈的挣扎,走出检查室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回家吧,不做手术了,我身体没事的,别再浪费钱了。”我搀着母亲的胳膊,心灵之河泛滥成灾。
  母亲对每一个为她服务的医生护士永远露着慈祥的微笑,她觉得自己不仅拖累了孩子们,还给这些人增添了负担。保洁阿姨来病房打扫卫生,埋怨我们将洗手间弄脏了,母亲不断地赔不是,事后她每天都早早去水房取来拖布将房间拾掇干净,保洁员阿姨夸母亲是个勤劳的人。
  二十八床阿姨出院那天,母亲黯然神伤,念叨着,“我什么时候做手术?”我说,“快了,磁共振结果出来就可以做了。”
  五月十三号母亲终于要上手术台,母亲患得是良性海绵性血管瘤,手术的风险很大,必须要子女签字,我们一直鼓励母亲,不要恐惧,只是良性粉瘤,上了麻药就感知不到疼痛了。母亲嘴上说不怕。可手术前一天,在床上闭着眼躺着不说话,发现我们担心了,强打精神和我们说话。
  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三十分钟,我们迎来母亲手术成功的喜讯,那一刻我和家人喜极而泣。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母亲是全身麻醉,第二天才开口说话,问她疼不疼,她摇摇头说“不疼。”问她想吃什么?她想了想说,“吃煎土豆,茄盒子。”医院附近没有卖煎土豆,五舅家的表妹自开发区坐地铁过来,捎来刚煎好的土豆,茄盒子,母亲吃得很香很投入,赞不绝口说,“这才是家的味道,老院子的味道。”
  我几个文友来探望母亲,带来的鲜花摆在床头,她爱不释手每天都端详很久很久,她的脸上微笑如初,母亲说,“亏欠你朋友了,以后家里有山货土味快递给他们,不还上这笔良心债,咱丢了做人的本色。”
  熬到第二十天,母亲望穿秋水的等来了出院通知,经过芦苇教授的复查,恢复很快也很好,母亲微笑着握着芦教授的手,一个劲的说,“姑娘,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健康。”母亲第一回在芦教授面前哭了,在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住院治疗都不轻易落泪的母亲,哭得稀里哗啦,她的泪是对生命的一种感动,是对医生的一份感恩。
  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宅,母亲孩子似的张开双臂拥抱着她亲手栽植的苹果蔬菜,她养的鸡鸭猪狗,她的桌椅炕柜,还有伫立在风门口的我头发花白的父亲。
  人生只有在历经挫折与磨难之后,才会意识到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父母健康是儿女最大的幸福。
  珍惜父母在的岁月,用一个平和的心态像母亲一样,微笑着度过每一天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