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家乡的年
皖西日报
作者:廖鹏程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廖鹏程
关于年的话题和文章非常多,各地、各民族年的习俗也不一样,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但相同点都是为了合家团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幸福安康,人民安居乐业。我的老家,金寨南溪镇乡下的一个小山村,年又是怎样的呢?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意思是过了农历腊月初八,年越来越近了。为了过好年,就要准备“年货”、打扫卫生、添置新衣等,去迎接人们心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而忙碌着、准备着…… 为过年而准备诸多事项中,排在首位的恐怕算是吃的了。进入腊月份,在我的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宰一头年猪。一般都是利用蔬菜米糠、五谷杂粮且熟食喂养一年以上的黑毛猪,不肥不瘦,肉质鲜美,味道极佳。猪肉经腌制并简单凉晒后,挂至火垄上方熏烤,做成腊肉,保存时间较长。 除了准备腊肉外,还要请师傅牵挂面、漏粉丝,自家酿米酒、打糍粑、做豆腐、炸园子。在几户人家公用一个池塘里,大家一起逮鱼,大小搭配均分。接近年关,还要宰杀一只大公鸡或老母鸡。这样一个家庭,为过年准备吃的就差不多了,其余糖果瓜子等,在年关时到镇上买一些。之所以把吃的放在首位,我想是人们辛苦劳作一年,除回味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外,也是为正月期间,招待家里来的拜年客人。 为过好年,房前屋后卫生必须打扫干净,特别是在腊月二十三,即“过小年”这天,更注重清扫室内边边角角的卫生。一般总是全家动手,女主人系着围裙负责洗刷锅碗、清洗衣服被褥;男主人戴着草帽、口围毛巾清扫房顶地面积灰;小孩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到了晚上,男主人还要在灶台上,放置几块糍粑、燃纸点香,口中念念有词,名曰“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主要是希望来年家顺无灾,平平安安,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那时,人们不太富裕,为了过年,再怎么拮据,全家老小,都要缝制一套新衣。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高兴的事,通常是在大年三十的早上,换上新衣,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心情万分激动,到村口走走,出门转转,互相打量,看谁的衣服合身漂亮。得到公认称赞的,当然心花怒放。这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期盼美好生活小小愿望和真实画面。 除夕这天,接家神,祭祖先,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即把煮好的“元宝”(即猪头)和猪尾(喻为有头有尾,表示圆满)放至大木盆中,在元宝上粘一小块红纸,在红纸中间插上一双筷子。准备好后,放置堂屋四方桌上,然后点香、斟酒、烧纸、磕头,意思接自家祖先回家过年,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和烟花。爆竹声声除旧岁,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渐行远去。 贴春联,即贴“门对子”,全国各地基本一样。但听大人说过,如果有欠别人钱到年底还没归还的,只要春联贴上后,债主就不登门要钱了,意思是让别人家过一个安稳年。还有,如果当年家里有去世的人,过年不贴春联或使用白纸,第二、三年使用黄、绿纸对联,且对联文字也有讲究,意为守孝三年,直到第四年才能使用红纸。这个习俗的传承,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寄托哀思。 年越来越近了,如今家乡的年也在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今天农村人们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常说,“现在平常吃的,就跟过年一样”,新衣随季而换。因此,现在人们过年,不再花长时间去准备年货,大多从镇上购买;各家宽敞明亮的楼房,卫生清扫更加方便;餐桌上酒精炉代替木炭黄泥炉;玻璃转盘大圆桌取代了四方桌;吃的有腊肉、圆子、炸鱼传统菜肴外,也增添了过去冬季难以吃到的各类蔬菜;水泥路四通八达,几乎到各家各户,由小时候穿新衣的高兴,变成了路上、村头轿车品牌比较的喜悦;除了看看央视春晚,每人拿着手机发微信、抢红包。从我家乡这个小小山村的变化,能看到人们正满怀信心地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