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遇见溪园
皖西日报
作者:喻本荣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喻本荣
初识溪园,在深冬。 岁末,有约参加市作协会的机缘,我们来到大别山腹地中国·月亮湾作家村,来到溪园。 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有一块形似月牙的开阔地,一排排灰砖黛瓦的两层老房子,横来竖去,依山而卧,或枕溪而居,朴素而庄重。月亮湾中间溪水环抱的大概就是溪园了。因今年罕见的天旱,溪水断流,几滩水泽处,几只白羽鸭子在水边漫不经心地梳理妆容,岁月静好的样子。 从枕溪山房拾级而下,漫步溪园,一池睡莲风姿绰约,妥帖地老去,但仍留得残荷听雨声。绕过花台,步入溪园书院大门,书香扑面入怀。一座十几米高的月牙形书架顶端,王蒙题写的“月亮湾作家村”几个金字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书架上大小不等的方格子错落有致,王蒙、毕飞宇、谭谈、许辉、储福金等名家雅照分布其间,只觉得浓浓的书香包围了我,占据了我,浸染了我。我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里的读书人。 书院里灯光柔和,布局雅致。每张书桌上都摆放一只古意的陶罐,随意斜插上几枝干花。我在一张书桌前坐下,冬阳从窗棂倾泻到书本上,触目可及处,皆呈暖色,翻开面前一本书,感觉自己顿然灵魂澄澈,没了俗心。如果可以,在溪园,做个读书人,做个书香女子,多么的好。读着书中的句子,心河解冻,溪流潺潺,春暖花开。是的,都说读书人总能先人一步抵达春天的。 沿半环形楼梯上了二楼,临窗画架上摆放了一排水粉画,写意了月亮湾的四季美景,沉淀了溪园的书香。我仿佛看到了满架的旧时光,我知道,那些旧器物是有温度的,是月亮湾溪园文化的渊源和载体,也是红色土地上大别山人勤劳和智慧的见证。 出了书院,沿着步道,绕过一片青青的菜畦,见一尊梯形浑圆米黄色的矮石头,形似佛身,岁月无惊,稳稳地打坐在溪边草地上,“溪园”两个鲜红大字跃然石上,落款是中国·月亮湾作家村的发起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原主席许辉的亲笔题字。几年前,许辉夫妇牵头的山区文化扶贫,让月亮湾三线老旧厂房华丽转身,变成大别山里最大的农村图书馆。可以说,溪园是书香的,禅意的。 溪园石对面是一间竹木山房,山房中央摆放一架沧桑老旧的石磨,磨盘是中原农业文化的产物,通常是在年关,在皖北地区,过年都要磨豆腐。记忆深处,一帮孩子在磨坊里追逐嬉戏,男人不紧不慢地推磨,转走了一年又一年。女人握着木勺,勺里舀着满满的黄豆,倾倒在磨盘中央的石眼里,白花花的豆浆汩汩从磨盘四周溢出来,溢出年的味道、年的幸福。磨盘远去,常常午夜梦回,一副磨盘,像是一段故乡的时光寄存在这里。与粮食相关联的磨盘,展现的其实是农人坚韧勤劳的精神。 月亮湾人是好客的。用过丰盛的晚宴,我们回到溪园东南寄宿的地方。推开溪边竹栅栏门,过石板桥,对合而建的两层灰瓦房一头倚着山坡,一头枕着溪水。山房没有楼梯,拾级而上十几级灰砖铺排的台阶,便上了一楼,再顺着山坡上十几级台阶就是我住的二楼。打开木门,房内布置别致,温馨如归。干亮亮的原木地板,人字架木板吊顶中间垂挂一盏竹篾罩灯,空调送暖。冬夜翻书,窗外霜花与月华皆美,捧起书本,内心也澄澈如月。熄灭了灯,月光朗朗地照进来,铺满木屋。真可谓“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就这样,匆匆来过,来过溪园。来不及探问太阳冲、东西溪、月亮湾、溪园、印象居、枕溪山房等这些诗意名字的来历,也许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云水青花的故事。只此一面之缘,便喜这朝夕。我们还想再来,听溪园春水潺湲,喜鹊叫枝;看层峦叠翠,山花烂漫,或是林花谢了春红之后的层林尽染;寻找夕阳下,头白的芦苇,妆成一瞬的红颜;更想在冬天的溪园,有一场遇见,遇见一场黄昏的雪。 在溪园,做个闲闲读书人,读到衣襟带花,岁月风平。人生四季,无论风雪雨晴,执一卷在手,总有,美景可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