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竹乡红镇故事多(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刘兴华

  
  诸佛庵是军工儿女的第二故乡。在“小三线”建设中,大别山区的诸佛庵区域,自1964年至1966年先后建起皖西机械厂、红星机械厂、皖西化工厂、江北机械厂、皖西医院。据统计,诸佛庵“四厂一院”总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拥有干部职工5460人,随迁家属子女16400余人,大山深处陡增22000多人口。因此,诸佛庵成为著名的“小上海”和当地“最大的城市”。由于体制改革,“三线厂”经过30年建设,至1994年全部搬迁合肥、蚌埠等地。“三线企业”建设助推了当地经济繁荣,特别是集镇建设,1993年诸佛庵集镇被评为全省百家名镇。“三线人”留下的科技观念、文化观念、开放观念、创业观念是老区人民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精神财富。
  1994年三线厂搬迁完毕,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原有厂房建设了江北厂工业集中区、狮山农民返乡创业园区、红星厂工业区。至2018年,诸佛庵镇工业位居全县前列,成为霍山乡镇工业的一面旗帜。
  诸佛庵镇结合美好乡村和茶谷建设,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深度开发仙人冲“三线厂”遗址和八处景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画家工作室、名家展示厅、生活体验区,把仙人冲打造成集画家创作写生、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体。
  初到画家村,映入眼帘的是房屋墙面绘制的各种风格的图画,沿路而上,又是另一番美景。道路两旁峭壁险峻、怪石嶙峋,峰峦翠色入眼,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按照“保持原有风貌、全面治理环境、打造特色小镇”的要求建设,“三线厂”摇身一变成为画家村,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乐园。中央美院副教授、油画家马俊,油画家、国画家、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杨国新等60多位画家入住,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获得社会一致好评。

  诸佛庵绿色竹乡如画如诗,令人神往。解放初,茅山林区在桃源河乡刘家老屋有一块6亩毛竹林,1952年在其中3亩竹园里上盖塘泥作肥料,原来围径1尺左右的竹子长到1.5尺左右,最大一棵围径粗1.75尺,群众叫“竹王”。诸佛庵镇是毛竹之乡,号称竹海。解放初,仅5000亩,蓄积量35万根,土改后增加不多。经过多年发展,2018年全镇毛竹为15万余亩,蓄积量达6000余万根,形成了“万亩竹海”的壮丽景观,有“安徽竹子之乡”和“江北毛竹第一镇”之称。
  倾力打造大别山第一竹海旅游区。旅游区已形成一镇、两环、两区,即:以诸佛庵集镇为中心,放射式发展;打造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仙人冲艺术部落旅游环线,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大别山第一竹海自然景观环线;建设仙人冲艺术部落文化区,大别山第一竹海自然区。仙人冲艺术部落入口服务区、军工特色区、艺术聚集区、艺术教育区、画家村区、原生态文化体验区、红色体验区已初具规模。大别山第一竹海规划为桃源河水库风景区、桃源河原始森林风景区、茅山原始森林风景区、缆车旅游观光区、嵩山寨旅游风景区,正在紧锣密鼓地投资建设。
  全镇紧紧围绕“一竹三笋”建设,以成立竹农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为抓手,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培育 “一竹三笋”示范户和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毛竹“冬笋、鞭笋、春笋”特色产业,推动全镇毛竹一二三产全面协调发展。全镇每年采伐利用竹材约600万根,竹笋500吨,笋干50吨,全镇竹产业年产值1.5亿元。诸佛庵镇现有竹产业加工企业约50家,是全国竹胶板、竹地板重要的生产基地。 

  诸佛庵是美丽的茶乡。《霍山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诸佛庵集市贸易重点就是茶业。为发展茶业生产,民国13年(1924年),在诸佛庵东岳庙筹建安徽省霍山茶叶改良场,14年(1925年)建成,直到解放。解放后,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到2018年,全镇茶园14500亩,产茶557000公斤。
  建设名茶基地。诸佛庵镇80%的土地是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地、低山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的地区大都产茶,茶树遍布全镇各村。解放前,茶叶生产是小农经营,大多是粮茶间作,老式丛播。1958年,兴办诸佛庵乡茶培场。1980年,县拿出4万元扶持茶培场追肥,使大多数茶场得到巩固,其中诸佛庵茶培场、桃源河、建华、茶场办得较好。1981年,县曾在诸佛庵召开全县茶培场座谈会,总结推广办好茶场的6条基本经验。2010年建设西石门名优茶苗基地,由霍山茗源茶树良种开发公司建设。同年流转200余亩土地,建立良种园、母穗园。
  诸佛庵茶叶品质优良,曾经有“霍山名茶出三金”的说法,即大化坪金鸡山、太阳金竹坪、诸佛庵金家湾。诸佛庵产的茶叶香高味浓,能冲泡三交汤。诸佛庵小茶久负盛名,制造工序和黄大茶异曲同工,《安徽土特产资料类编》记述,“前志所载诸名目花色如银针、雀舌,则茶始萌芽者;梅花片、兰花夹、松罗春则茶初放叶者,统名为之小茶,价既数倍,采之维艰、诸佛庵数处有之,运销京都为多。”清朝作为贡茶敬奉皇宫。 
  “小岘春”同样是历史贡茶。小岘春原产地诸佛庵小干涧,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供贡。皖志资料丛书记载:“小岘春,小岘亦山名也,出茶名岘春”。现在的“小岘春”是诸佛庵农技站高级农艺师李积成于1987年按名茶“色、香、味、形”品质要求,及名、特、优的独特风格,配以精细手工焙制而成的。
  上谷红茶品质好,工艺好,文化好,是色,香,味三绝的名茶。上谷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茶叶是诸佛庵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六安瓜片茶园基地建在杨泗岭与金寨县毗邻的齐山高山上,具有“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气候特点。笔者有幸结识一位杨泗岭青色冲的瓜片大户喻发家。据他介绍,他家有茶山20余亩,主要培育瓜片原材料。瓜片采摘旺季请采茶工30余人,聘请师傅多时达到六七人,加工的瓜片色泽宝绿,富有白霜,香气清香持久,叶底黄绿明亮,在瓜片中别具风格。当天来求购瓜片的客商络绎不绝。晚上,笔者等人受到热情款待,一桌地道农家土菜令人回味无穷,香茶、美酒、佳肴,大家畅叙友情,深夜无眠。这就是诸佛庵乡民真诚、淳朴的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