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2 版:纪事·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马头山上的父爱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叶莉 摄
  彭红梅

  我每次回到老家南溪,看到高高的马头山,仿佛就看到了我的父亲。父亲享年81岁,去世12年了。
  小时候,我们家过年中午吃过年饭,父亲会带着小孩子上马头山玩。因为家穷,家里在过年才能吃上鸡鱼肉蛋,父亲一是担心小孩吃多了,撑了胃,走路消化消化;二是马头山很高,登山路程长而且陡峭,锻炼锻炼小孩子们的毅力;三是他长年工作在外,难得和孩子们在一起,在上山的过程中,问问每个孩子上学时的情况,同时加以建议指导前行的方向。孩子们难得和父亲在一起,高兴得像树林中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欢呼雀跃。谈得高兴时,父亲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马头山上——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厚实。我在家是最小的孩子,在我6岁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生了一场病,在南溪医院治不好。母亲没有办法只好托人带信告诉了父亲,父亲急匆匆赶回,和母亲一起带我到县城梅山的医院治病,临走时,父亲还不忘把我的书包带着。我病得非常重,要住院,母亲急着家里那些忙不完的事,先回家了。那段时间,每天打完吊水,还喝中药。父亲担心我在医院里闷坏了,常在傍晚背着我,在医院的后山上散步。我的头无力地耷拉在父亲厚实的背上,看到大自然里的小鸟,我会勉强抬头和父亲说,有小鸟。父亲开心地笑了,我也笑。病情得到控制后,开始逐步好转,父亲就把带来的课本拿出来,督促我,叫我看书,做习题。两个月后出院,我参加期末考试,成绩仍然在班级排名第一。
  父爱如山,细腻。父亲工作长年在外,我们小孩特别想和父亲在一起。有一次,正月十五前,当地有个哑巴用竹子扎好多玩具卖,我看上了一个鱼灯笼,眼睛还会眨,特别好看。母亲非常节俭,我压根不敢向母亲要钱买,只好斗胆向父亲要5角钱买了,母亲为此埋怨父亲很长时间,说浪费。当时1角钱能买5个鸡蛋,我自己工作生活了,才深深理解母亲的埋怨。
  上初中时,看其他同学都穿球衣球裤,我好羡慕。怎么办呢?有了上一次买鱼灯笼的经验,于是心生一计,再次求助于父亲。等到有一次父亲回来又要走时,我把早已写好的纸条,塞到父亲手里就快速跑开了,生怕母亲知道。等父亲下次回来时,一套崭新的红色球衣球裤就放在了我的床上。这套红色球衣球裤,我从初中一直穿到高中,到目前还放在我的衣柜里,虽然破了,也舍不得扔掉,时刻感受到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无私。父亲曾经在金寨县沙河乡工作,是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外来的年轻人,就当是自己的孩子。他单位分来一个庐江的年轻大学生,得了传染病肝炎,非常严重,自己家穷,也不能回家。父亲得知情况后,把他带到老家南溪医院看后,吩咐母亲,一定要把他的病调养好。其实我们家那时候也非常穷。这个大学生在我们家呆了两个月,痊愈后返回单位工作。还有一个大学生,父母都去世了。他媳妇在医院待产,父亲叫母亲带上他媳妇怀孕时我母亲早就陆续准备好的婴儿衣服及尿片,到医院去陪产,直到孩子出生,大学生的姐姐赶到医院,母亲才放心回家......
  二哥,三哥、四哥都在部队当兵。写信是父亲和他们联系的唯一方式,三个哥哥当兵在不同地方,父亲经常夜里在煤油灯下写信,时刻教育他们。二哥在部队提干当连长;父亲写信激励三哥、四哥考军校,他俩开始不想考,说考上军校后,要在部队干10多年,想家。父亲连续写信20多封,措辞严厉,说,男子汉四海为家,报效祖国,若不考军校,断绝父子关系。三哥、四哥考上军校,后转业,现都在省直机关走上领导岗位。
  父亲的爱,有时像马头山上高高的“马头”,引领孩子们正确前行;有时像马头山上厚实的“马背”,让孩子们感觉安心;有时候像马头山上的“马鬃”,让孩子们领略温软、温暖:有时候像马头山上的“马尾”,时时不停地拍打着、提醒着孩子们。孩子们有了父亲的爱,一路前行,才能走得远,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