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直通车·纪事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感受农村新变化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舒通

  适逢周末清晨,回到老家霍邱县龙潭镇的乡下,徜徉在农村田间地头,闻着夹杂着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望着如绿色地毯般的秧田,一身疲倦顿时全消,走到稻田中间的田埂上,好好地欣赏这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绿色画卷。
  我从小就生在长在乡下农村,对于水稻、麦子这些农作物自然再熟悉不过了,之所以对其陌生,那是因为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就没有下过地干过农活了,也就没有再近距离与这些农作物打交道。
  80年代、90年代初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限,农民们大都靠一亩三分地过活,插秧、割稻、种麦、收麦等,对于我们这些80后的农村孩子来说,大都干过。看着这长势喜人的秧苗,我想到了插秧,因为只有将秧苗仔细地插进水田中,它才能茁壮成长。
  30余年前的80年代,栽秧的时候,首先要把田地整理好,用牛犁田、耙田,放水,然后再到秧田里,坐在秧马上拔秧、扎秧、挑秧、甩秧把子,在做好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插秧。
  想到当时的插秧,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适逢周末或是节假日,我和大人们一起挽起裤腿,赤脚下到水田中,拿起秧把,拆开捆秧的麦草或是稻草绳,左手拿着一大把秧苗,右手拿着一根秧苗,弯下身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把秧苗插到泥土里,插到手臂长范围内的距离后,再退步继续按排插秧,就这样一直退到田尾,再从田头开始,直到一块田栽完,再跑到另一块田继续。期间,我想到课本上学到的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更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让我终生牢记勤俭节约,爱惜粮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在提高,农民们纷纷购置了东方红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代替了过去用牛耕作,用架子车拉运农作物的年代,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减轻了劳动力付出,加之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民们收成更好了,生活水平更高了,干劲也更足了。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进入200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土地整治让高低不平的田块连成一片,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农机购置补贴让机械化程度低的农业装备结构得到改变,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农田水利建设让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明显改观,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和灌溉保证率及灌溉用水利用率……
  时下,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加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硬化了、生活用水干净了、住房条件改善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更加幸福,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我的家乡正谱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