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直通车·纪事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山野乡村的那盏灯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赵承河

  金寨县银山畈,地处皖豫交界的山峦叠嶂之中,如万山环绕的一颗明珠,闪耀着纯天然的光泽,宁静、安详而又闭塞。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散居在每一个山脚下的小村庄,如刚做好的指挥官沙盘上随意散落的几个碎屑,没有公路,也没有电,落寞地放在那里。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银山畈一片寂静,放眼望去,漆黑一片,呼啸的山风,偶尔夹杂一两声的狗叫,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透出微弱的光。对于喜欢夜间读书的人来说,照明问题最为头痛。
  当时的照明工具是原始的含油脂的松树干做的。农民们在山上找到长在北风头上、树皮外面带有白色的小蘑菇状的松树砍回来,这样的松树含油量特别高,树身也比油量少的松树重得多,很沉。松树砍回来后,锯成一截截二尺多长的树筒子,用斧头逢中对折劈开,一次次这样逢中持续地劈,一直劈到树干成为大拇指粗细的小棍子,就算可以啦,整齐地码好,到了天黑,就点燃起这个,架在炉子上,用来照明。
  这个含松脂的柴小木烧起来,有一缕浓浓的黑烟,能把整个房间熏黑,并且还能结成灰吊子,挂在房椽子上、墙壁上。
  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都汇聚在这堆松脂的火光下,吃罢饭各自取走一块燃烧的松脂,带到各自房间去,再往上加松脂小劈柴。在这样的光照下看书写字,特别不方便,因为有时会掉下松脂燃烧后形成的火炭,不小心就烧了书本纸张,同时,还要随时加上松脂,否则,“灯”就熄灭了。
  从来没有人家舍得点蜡烛照明,因为买蜡烛的费用是当时的老百姓承受不起的,再说了,小商店里也没有那么多蜡烛卖。
  随着国家经济的慢慢发展,到七十年代末期,已经有了柴油和煤油灯,和燃烧松树劈柴照明相比,那可是一大进步。
  心灵手巧的人家,会找一个用光了的牙膏袋,把牙膏袋的袋身剪开,卷成三四寸长、筷子粗细的圆筒,圆筒里穿上棉纱线,把这个小圆筒插进牙膏袋那出口的嘴里,刚好牙膏头那个圆形的肩,覆盖在墨水瓶口上,一盏漂亮的煤油灯就做成了。简单的呢?就直接拿一个萝卜,横着切两刀,一个厚而圆的萝卜片,中间戳个洞,找一根毛笔杆子粗细的竹管往里一戳,竹管里放入棉纱线,放在墨水瓶上,就是一盏煤油灯了。
  这样的油灯,点燃了,油烟少,亮度高,一瓶油能管几个晚上。最好的是《红灯记》里那样带罩子的马灯,不怕风,又亮堂,然而,山村里用的少,基本上是学校和机关单位里的人用那样的马灯。
  然而,要想熬夜看书学习,还是不行,舍不得买煤油来熬夜,当时形容一个人不会过日子,就说这个人:“白天游游荡,夜晚熬油亮。”也就是说要把所有的活儿尽量都安排在白天干完,不要在夜里点灯费油。那时想写一篇文章点煤油灯,这个待遇还是较少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显地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加快了。首先是通了公路,虽然路面没有柏油,也不是水泥路面,然而,能通车,已经让我们异常兴奋了!
  接着,居然又通电了!
  这在山村里无疑又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从梅山到南溪,从南溪到汤家汇到泗道河,沿途看到竖立起来的松树做的电线杆,为了给电线杆防腐,还给松树皮特意烧黑,碳化,那笔直的电线杆,一眼望去,如一排整齐的、等候人民检阅的队伍,真是赏心悦目!
  大家兴高采烈地拉了电线,买了灯泡,终于用上了电。然而,大家节省的心情还是一样,基本上都是15瓦的白炽灯泡,并且经常停电,每一家的堂屋里,肯定安装两个灯泡,一个60瓦的,是来客吃饭或有什么事情用的,平时还是用一个15瓦的灯泡。读书人的待遇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说依然不敢经常熬夜,但适当的时候,煤油灯和电灯兼用,还是可以熬夜写东西学习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银山畈的人家用日光灯代替了昏暗的白炽灯,家家户户亮堂堂的,家长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点电灯学习了,反而要求孩子们挑灯夜战。一到夜晚,郁郁葱葱的山村里到处闪耀着星星般耀眼的灯光。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随着习总书记要求在2020年全部脱贫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现在的银山畈,家家户户亮起节能灯不说,连以前漆黑的街道上,都有了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雪白的路灯杆顶着太阳能板,如一株株挺拔的玉树矗立在街道两边,在漆黑的夜晚,把这个掩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山村明珠,装扮得璀璨夺目!
  山野乡村的那盏灯,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此时的灯,已经再也不是蜷缩在斗室之内的微光,而是走出家门、来到广阔的天地,承接那来自九天之上的光芒,照亮在人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