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党建+产业”按下乡村振兴快捷键

——霍邱县邵岗乡脱贫攻坚侧记张正武 韩彦儒 本报记者 徐有亭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记者一行来到霍邱县邵岗乡潘嘴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村部前的休闲小广场上,亭台、太阳能路灯、宣传栏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2018年,潘嘴村接受省级第三方脱贫摘帽评估验收,顺利通过检查考核,市县扶贫办在检查时对该村扶贫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潘嘴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霍邱县邵岗乡打赢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村民想要富,先强村支部。”潘嘴村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贫困户多。驻村扶贫工作队在调研中了解到,原村“两委”成员干事动力不足,思想滞后。为此,扶贫工作队决定把精准扶贫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让村民有坚强的“主心骨”和“顶梁柱”。
  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修通了进出村的两条水泥路,村民外销粮食、农副产品等获利后又引入瓜蒌果,种下了500余亩的“致富苗”。贫困户感慨不已:“跟着这样的村支部,脱贫致富有盼头。”
  “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为找准致贫原因,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带着问题摸实情、找答案,吃住在村庄里,与乡村干部现场实地办公,召集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面对面座谈,心贴心交流,摸清贫困现状、研究脱贫规划、找准发展的突破点。最终,确定以“帮扶湖弯地稻虾共育、岗坡地瓜蒌栽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突破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增产增收”的总体扶贫思路。
  “要想早日脱贫,产业应先行。”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俊带头流转土地500亩,栽种瓜蒌果150余亩,吸纳贫困人口17人在瓜蒌果园务工,贫困户得到土地流转费,又得到务工就业岗位,找到了稳定增收的脱贫路子。稻虾共育生态农业,光伏发电清洁环保,收益稳定。
  “入秋以来,瓜果满枝低垂,到这里观果、采摘、垂钓、体验的城里人非常多,每到周末假日可忙坏了!”在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霍邱县邵岗乡上郢村,正在帮助游客捕捞小龙虾的村民张志传告诉记者,今秋以来,他家的生意一直很红火。
  近年来,邵岗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沣河、邵岗、茨墩、上郢等7个村连片的万亩土地、水面、绿果林等集中流转,种上了油蜜桃、草莓果、香甜瓜、瓜蒌果,池塘水面里养殖小龙虾、鱼,池中间栽植生态水稻,绿果林下种花生、红薯,饲养鸡、鹅、羊等种兼养经济环保生态产业,发展采摘、餐饮、体验、休闲、观光游,省道S343沿线的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张志传家住邵岗乡上郢村小郢组,位于省道S343路边,他肢体残疾,妻子马少林听力有障碍,曾经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依靠产业扶贫政策,2018年他实现脱贫。
  “我以前在本农中药材基地打工,乡里建瓜果林苗绿色产业园,我家的地就在园区里。”张志传说,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承包土地养殖5亩小龙虾并种植生态水稻,还种植2亩板栗和甜南瓜,南瓜架下放养麻黄土鸡,去年丰收的板栗和甜南瓜销往大中城市,实现家庭年收入超过2万元。
  2018年,该乡实现托管、流转土地8000余亩,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3家、农业产业联合体4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收储加工、电商服务企业6家、农业合作社17家,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21家,实现贫困人口362人就业,依托产业发展脱贫摘帽。
  邵岗乡以“瓜蒌”产业为依托,发展稻虾共育种养及深加工为主的生态休闲农业,搭建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6个,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全乡2676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摘掉贫困帽,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3个重点贫困村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