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经济视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红土地上的绿色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张世巧 文/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速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走好乡村振兴之路,需要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谋好新篇,拉高标杆,大胆探索。近年来,我市一些乡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把握和挖掘乡村的价值,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青山绿水间,各色小洋楼错落有致,道路通畅,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五彩花果园里,采摘、观光游人如织,忙碌的村民们田间欢笑……处处焕发着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在大别山下,淠河之滨,苏家埠战役所在地的裕安区苏埠镇,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世外桃源”美誉的南楼村,一直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沿。近年来,南楼村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显和谐,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民也深深感受到“三治”融合带来的变化——老百姓的话语权更多了,邻里间的纠纷变少了,居住的环境更美了。
  2014年至2018年,南楼村先后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产业经济做大做强
  “跟着党支部,走上致富路。”南楼村总人口3546人,1008户,总面积610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8亩,人多地少,过去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人均收入低下,群众怨声载道。为了缓解矛盾,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南楼村开始了发展经济之旅。
  依托区位优势,南楼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广泛动员本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增收渠道。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4000余亩,引资开发500亩裕南春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园,着力打造南楼特色的“中国金南楼”乡村体验一日游农民主题乐园。园内有葡萄、水蜜桃、草莓种植区和160个蔬菜大棚。为了使广大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该村于2011年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农民创业园,目前园区内有年产值超过60万元的木材加工企业12家,年产值达2000万元的企业两家,年产值100-500万元的企业近10家,有服装、羊毛衫预制、包装工艺品加工、面粉加工、塑料生产等,解决全村就业人数近600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村集体经济收入近5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800多元。
  由于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亩地,村党总支一班人从上争取老宅还耕项目、从下调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着力提高现代农业效益。目前全村土地100%被流转。
“社区模式”搬进乡村
  南楼村是全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试点村,也是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潮中,全村基本上实现了“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奋斗目标,在具体实施中,中心村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在农村打造“城市社区”,坚持宜居宜业、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目前该村已建27栋6万平方米,486户住宅楼已全部回迁入住,中心村现居住近2400人,而且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并先后建成农民运动场、农民公园、儿童乐园,按照“11+4”建设要求,建设中心村公共服务中心和村为民服务中心。
  重点对中心村进行高标准打造,同时辐射到全村所有农户,全村进行了环境整治和改造。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物业管理,建垃圾池,设果皮箱,聘保洁员,组建农民志愿者队伍等等,这些在过去很难想的事,如今在南楼村都已经成为现实。全村建立了日常保洁制度,采取门前三包,垃圾定点收运,通过村规民约保证全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彻底解决了过去脏乱差的问题,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
推进“四位联动”治理
  为加强农村建设,村从机构设置、制度完善、规划和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部署和落实。村成立领导小组对农村建设工作实施常态化管理,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农村工作,确保村级管理工作常抓不懈,有序推进。
  积极探索理事自治机制。南楼村依托老宅复耕、土地平整项目,以全市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为机遇,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原则下积极加强村庄规划。村成立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领导小组,村党总支书记负总责,并通过居民大会选举产生有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返乡青年及“两代表”为主体的35名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从中推选5名常务理事具体负责主导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市、区指导,乡镇负责,村为主的工作推进机制。村民常务理事会还主动担当小区的物业管理,负责小区卫生保洁、设施维护、治安巡逻等日常管理。
  建立“四位联动”治理机制。着力在多元共治、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和村规民约上下功夫。建立了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服务中心“四位联动”治理模式,逐步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为主体,村服务中心为服务阵地,村务监督委员会依法监督,社会组织和村民代表等参加议事的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的管理水平;落实村民主监督赢得公信。大力完善村务监督机制,依法选举村务监督委员会,每年村至少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权利。通过村规民约公开促进村民自制能力提升。社区制定的村规民约均在村民活动广场和村务中心大厅等显眼位置上墙,让农村居民人人知悉,促进社区事务制度化管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不断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加大乡村法治建设
  近年来,南楼村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治文艺活动,促动群众轻松学法,营造人人遵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氛围,每年利用农民春节晚会,端午节联欢会等,宣传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使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开展”江淮普法行”、“12.4”国家宪法日等系列宣传活动,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同时举办村两委干部和党员、村法律明白人法律知识讲座,重点宣传《宪法》《婚姻法》等法律知识。
  建设法治文化阵地,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在南楼新村主干道,悬挂有法治宣传道旗,制作法治文化一面墙,村规民约宣传栏和法治宣传栏,建设一条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农民法治公园,在村部大广场制作了大型法治宣传多媒体显示屏,在农民书屋设有法律图书角,鼓励书法爱好者创作法治作品。依托裕安区普法办提供的平台互联网+法治宣传,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为了让村民充分享受到建设成果,强化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南楼村强化综合治理,在基础设施完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等各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部达到示范村标准。
  南楼村在推进农村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农村居民需求的多样性和社区服务网络化,以公共服务进社区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构建主体化村服务体系,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劳动就业、综治警务、律师服务、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农业生产等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进入农村,并设有专门的服务室;综合商店、农资店、金融、电信、邮政代办点等服务网点全覆盖。村内建有标准化服务大厅,为群众实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行“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代理”,满足居民各层次需求,变管理村民为直接服务村民。
  近年来,该村还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建立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辖区内治安状况很好。村民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