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纪事·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今昔对比话皋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方光胜

  皋城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皖西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也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耳闻目睹了近70年来皋城的发展变迁。
  从我记事起,昔日的皋城东西南北不足3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5万;主街4条:古楼街、云路街、东大街、黄大街;主路2条:皖西路、解放路,最宽处不足10米;高楼5处:地委、县委、交际处、皖西大戏院、地建公司,最多5层;横跨新老淠河的大桥仅有3座:五里墩、窑岗嘴、樊通桥。街道小巷的路高低不平,三步一坑,五步一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当汛期来临,老淠河咆哮的洪水裹夹着泥沙倾泄而下,洪水中不时漂浮着家禽家畜,沿岸百姓身受其害,苦不堪言。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贫穷和饥饿如影随形,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补丁衣,在那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都十分紧缺,如:火柴、煤油,就连夏天用的芭蕉扇都要凭票供应,吃不饱穿不暖是普遍现象。就这样,在贫穷和饥饿中,我度过了童年。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刹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华夏儿女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标致着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此,祖国大地呈现欣欣向荣、热火朝天的新气象,全国各族人民的干劲犹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迸发出来。皋城也不例外,趁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六安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大量引进外资,积极促进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掀起如火如荼的发展高潮,国民经济节节攀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日子过得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漫步在如今的皋城整洁繁华的街道,享受着舒心惬意,一条条宽阔的主干道绿化成荫,贯穿东西南北;十四座造型迥异的大桥横跨新老淠河,令人流年忘返;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直耸云霄;一个个景色怡人的公园随处可见;一片片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小区星罗棋布。出门有公交、的士,远行有高铁、动车,方便快捷,四通八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又投入大量资金,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城市环境更加宜居。特别是提档升级改造后的六安火车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焕然一新的站前广场宏伟壮观,也是皋城人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过去洪水泛滥的老沙河,经过治理,如今碧波荡漾,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
  目前正在建设中308米的电视塔,积观光游览为一体,不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与雄伟的体育馆形成皋城双子新地标,成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过去连做梦也不敢想的小汽车走进普通人家。
  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携手并肩奔小康,把六安建设好、把皋城发展好,以优异的成绩共庆新中国70华诞,共筑民族复兴伟业。
  七十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七十年皖西大地,旧貌换新颜。七十年来,皋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那两座“修旧如旧”的南北双塔,它不仅承载着皋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也见证了皋城的过去与今天。六安,这片红色的土地;皋城,一座汉风徽韵的城市,在时代的潮流中,必将重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