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纪事·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秋到大湾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09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住上新居的大湾村民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满脸笑容。本报记者 徐缓 摄
  姚影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秋天已然到来,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出去走走,顺便赏个秋!
  起个早,坐上公交车直奔叶集和朋友们集合。一路上嘻嘻哈哈,沿着省道一路向南进发,来到享誉全国的那首《八月桂花遍地开》起源地的革命老区——金寨!
  初秋的早晨,山里面一片寂静,路旁的毛竹长得笔直,高耸入云!知名的、不知名的小花开得正艳。闭上眼睛,使劲地吸了一口气,一股秋的清香沁入肺腑。我们走走停停,欣赏着山里美景,强哥成了我和朋友群的专用摄影师,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远处的雾气笼罩着大山,云烟缭绕;山脚下边和水泥路的夹缝中被淳朴的农人们种上了红薯,叶子像爬山虎一样贴在路的两侧。板栗树上结满了板栗,有的已经张开了笑脸。
  大山深处有人家。我们到了一片开阔地,发现住着几户人家。一对六十岁左右的夫妻正在门口扫着地,刚打出来的小虾和几条鱼放在盆里。一棵大枣树上结满了枣子,熟了的红枣和绿色的叶子在树上挂着,煞是好看。热情的女主人拿起长竿往树上打,叭哒叭哒红枣落满一地,捡起一枚放入嘴里,又甜又脆!
  强哥建议我们一起去看看花石乡大湾村,这个提议得到我们的一致赞同。在古碑吃过午饭,我们继续往前,一边欣赏着大山的风韵,一边侃着大山!
  进入村口,一个大凉亭立在路的右边,里面坐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正前方有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汪家祠堂。据说后面有九十九间半房屋,为什么只有九十九间半房子呢?当年汪家祖先盖到最后一间的时候,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这块石头看似牛的蹄子,所以就叫牛蹄石,至今还在后山屋后面挡着,只能盖上半间房子了!保留最完整的就是正屋大厅和院子。院子都用长方形石板铺成,像天井,有点像徽派建筑。由于日久失修,现在只剩几间了!
  路过汪家祠堂门口,前方就是村民陈泽申的家。陈泽申的家坐落在大湾村大湾组入口处。房前搭设有分布式光伏电站。旁边立着一块大牌子,上面有“习总书记召开座谈会会址”字样,并有英、韩、日译文。门口有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有一个筛子,里面放着花生,十几把小椅子围在四周。墙上挂着习总书记2016年4月24日来大湾村视察的照片!
  陈泽申老人正在房顶上捡着瓦片,看见我们,立刻下来与我们交谈。老人家始终都在微笑着,说起了与习总书记相见的事情。尽管几年时间过去了,可老人一点也没有忘记。老人说习总书记问他:“身体可好?去年收入怎么样?今年准备收入多少?”老人回答说:“去年收入3000块钱左右,今年我想翻一番......”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秋天养的羊加上政府的精准扶贫一共是13000多的收入!
  陈泽申老人是贫困户,老婆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也在孙子四岁的时候去世了!儿媳妇走了!老人一个人把孙子拉扯长大,和孙子相依为命。现在老人的孙子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在合肥上着班!
  2017年老人自己要求脱贫了!今年老人又住上了二层楼房,老人自己都说,没想到自己的日子能过得这么好,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更要靠自己的双手来把好生活创造!
  沿路返回时,我的脑海里却回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低矮的草房和山里人在冬天里烤火熏得腊黄的脸色,以及有些木讷的眼神,显得那么与世隔绝。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的大别山区高铁穿山越岭,一路云雾花海相伴,粉墙黛瓦的各式小楼鳞次栉比,飞驰而过的帅哥美女洒下一路的欢笑声。
  一叶知秋,看到这漫山的栗园竹海,笑红了脸的石榴柿子大枣,和泛着幽蓝色的光伏板装置,丝毫没有秋的萧瑟,到处是一派春华秋实的胜景。